顯然,這些專欄應該以經濟分析為基礎,否則,表達的就只是個人意見而已。而且,經濟市場和公共政策對行為產生影響的方式不計其數,連大多數經濟學家都尚未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更不用說其他人了。
經濟學分析的是市場、公共政策以及其他事件如何影響個人行為和組織行為的問題。不管是個人還是組織團體,都會盡其所能地想要改善所處的環境,具體途徑就是在收入、工作機會、客戶甚至地位及權力等方面展開競争。個人和組織改善自身的欲望是無窮的,但能掌握的資源卻相當有限,而市場及價格有助於他們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從這個角度看,行為是由動機決定的。例如,在商品價格或服務成本提高的時候,一般家庭就會減少開支;而在商品價格上漲的時候,廠商便會增加產出。動機對行為構成這種影響的事實,在多數情況下憑常識就能看出來。遺憾的是,當人們讨論公共政策的影響的時候,總是會將常識抛諸腦後。我們不是經常聽說,罪惡不會因為壞人遭到逮捕並受到懲罰而受到震懾嗎?不是也有人常說,政府通過醫療補助和醫療保險計劃而對醫院及醫師所提供的補貼並不是造成醫療支出大幅度增長的主要原因嗎?
所謂“市場”,通常指的是商品及資產進行交易並且確立顯性價格的一種正式渠道,如普通股票及債券等金融市場,或是國際石油及小麥市場等。不過,我們也將市場視為一種資源分配的非正式方式。在這種非正式的市場裡,資源的流向不是通過顯性價格而是通過隐性價格來決定的。加裡在為《商業週刊》撰寫專欄之初,並未開宗明義,但事實上,每篇文章都強調動機和公共政策之間的這種關聯性。經驗告訴我們,雖然讀者不會對每篇專欄文章形成長久的記憶,但如果連續有幾篇文章讨論相同的主題,讀者是可以體會到作者的良苦用心的。
加裡的專業研究之所以與衆不同,是因為其研究揭示了理性選擇和市場機制不僅在經濟領域裡很重要,而且在社會及政治方面也有其重要性。我們希望這些專欄文章能反映出這種行為的寬泛視角。事實上,加裡的第一篇專欄(刊登於1985年5月)分析的就是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經濟及社會因素對美國婦女的就業和收入所造成的影響。本書還收錄了讨論宗教之間的競争對宗教信仰的影響的專欄。其他文章讨論的是結婚和離婚、生育率、對少數族裔的歧視、教育、酒駕、犯罪、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以及信仰自由、政治人物的任期以及利益集團在政治決策中所扮演的角色等問題。
本文摘自《生活中的經濟學》
這些文章以其紮實的經濟分析,與隨處可見的個人意見區別開來,廣受各個階層讀者的喜愛,經典不衰。通常,專欄所談論的當代問題,很快就會被遺忘。但是,加裡·貝克爾的這些文章,即使是讨論那些已經忘卻的問題,其分析也有助於學者、企業主管、經濟愛好者及其他讀者更深入地了解在經濟、社會以及政治等方面隨時出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