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務部的預算讓不明就裡者有些吃驚。
2010年4月6日,商務部公佈了2010年度該部門的財政收支預算信息,支出總額為151.57億元。其中,外交支出是占比重最大的支出項目,總額高達140.6億元,而對外援助總額為130.85億元,占財政撥款總支出的89.8%。
幾乎與此同時,聯合國和美國政府在紐約舉行了一個海地重建籌款會議,超過50個國家共捐助了53億美元,但中國僅捐助了150萬美元,與岡比亞和摩納哥差不多。美國《外交政策》(5/6月號)揶揄說,這些錢甚至還不夠買上海郊區的一棟別墅,中國花錢的方式與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全球大國的地位越來越不相稱。
中國數額巨大的對外援助,究竟去了哪裡,起到了什麼作用?這是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中國在世界上的政治經濟地位在變,對外援助的思路和理念也應該與時俱進了。
對外援助曾是“嚴肅的政治活動”
中國的對外援助,從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刻起就已啟動。
據解密的外交檔案顯示,某國“要求中國提供”、“請求中國援助”、“請求我給予”、“要求我援建”、“要求我派”,是20世紀50年代我國一些駐外大使館來電及外交部上送報告中的常見字句。
1950年7月,我國首任駐蒙古國大使吉雅泰到任不久,蒙古總理喬巴山就向他提出“要求幫助解決勞動力的問題”。這大概是向我國最早提出的外援請求。當時,中方的答複是:“因為國内解放戰争尚未結束,動員工人出國是有困難的,這個問題容後考慮。”
1955年4月,在週恩來總理的關心下,首批8200名工人赴蒙。
在標明1951年5月15日的一份材料上,越方的要求開門見山:“我們正處在青黃不接期間,如無援米必告斷炊。因此,懇切要求你們再幫助我們1500噸至2000噸大米,以渡過此難關。”
到1960年年底,中國提供援助的國家還有:朝鮮、柬埔寨、尼泊爾、緬甸、馬裡、烏幹達、剛果、喀麥隆、伊拉克、叙利亞、埃及、阿富汗等,一共22國。
1960年7月1日,時任外貿部副部長的李強向全國外事會議提交的報告稱,從1950年起至1960年6月底,中國同某些兄弟國家和亞非民族主義國家達成協議,由中國提供的無償援助和貸款總額為40.28億元人民幣,這個數字接近1953~1957年“一五”計劃期間國家基建投資計劃427.4億元的1/10。
1960年1月,與外交部、外貿部平行的中國對外經濟聯絡總局成立,專門負責向外國贈送現款、食品等。就在大饑荒最嚴重的年份,外援激增。
古巴的切·格瓦拉1960年11月訪華,中國給了6000萬美元的“貸款”,週恩來特別告訴格瓦拉,這錢“可以經過談判不還”。
1961年1月,中國和蘇聯分裂,中國希望阿爾巴尼亞幫忙罵蘇聯的赫魯曉夫,給了5億盧佈,還用外匯從加拿大買小麥送給阿爾巴尼亞。靠著中國的食品,阿爾巴尼亞人不知“定量”為何物。這一切都發生在大饑荒時期。阿爾巴尼亞跟中國談判的主要代表希地說:“在中國,我們當然看得到饑馑。可是,我們要什麼中國就給什麼,我們只需要開開口。我感到很慚愧。”
這段時期,中國對外援助的數額非常之大。1967年我國對外經濟援助占國家財政支出的4.5%,1972年達51億多元,占財政支出的6.7%,1973年更是上升至7.2%,超出世界上最發達、最富裕的國家對外經濟援助的比例。
這些援助,都是作為嚴肅的政治活動進行的,美其名曰“國際主義”。
“絕不附帶任何條件”是中國對外援助的“聖經”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對外援助政策也進行了改革和調整,突出了 “平等互利、形式多樣、註意實效、共同發展”的内容,對外援助的經濟意義超越了對政治利益的訴求。考慮到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國内的實際狀況,對外援助金額並沒有相應大幅增加。
1995年是中國對外援助框架全面改革的轉折點,其目標是根據時任外經貿部部長吳儀提出的“經貿大戰略”,把對外貿易、資本流動和國際經濟合作結合起來,運用國内外資金、資源和市場來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
為了實現這一目的,中國需要追求對外援助形式的多樣化,同時兼顧受援國和中國雙方的利益。此後,金融機構提供的優惠貸款成為中國對外援助的主要形式,合資合作項目開始受到更大的重視和鼓勵。
而今,中國的對外援助主要由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優惠貸款三部分組成。商務部的數據顯示,自1995年開始對外提供優惠貸款以來,截至2008年年底,中國已向74個國家提供了優惠貸款,支持各類項目252個。
中國的對外援助在各個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但從整體上講,對外援助以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為基本指導原則,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
奠定這一基調的是週恩來。1964年,週恩來訪問非洲11國途中,在馬裡宣佈了中國對外援助的八項主張,其中第二條?直被奉為中國對外援助的“聖經”:中國政府在對外提供援助的時候,嚴格尊重受援國的主權,絕不附帶任何條件,絕不要求任何特權。
不幹涉内政做法遭質疑
然而,中國尊重受援國主權、不幹涉内政的做法遭遇西方的質疑。
美國智庫對外關系理事會高級學者費恩波姆在《外交政策》雙月刊發文稱,中國的援助或貸款與發達國家的不同。中國從不過分關心減少貪污,提高透明度,或者提高私營公司運營水平,相反,它通常要求受援國家購買中國產品或者雇用中國工人。例如,最近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
100億美元貸款,對土庫曼斯坦的40億美元貸款,以及對塔吉克斯坦的6300萬美元貸款,對推動這些國家的經濟決策改革幾乎沒什麼效果,對政府治理的提高就更沒什麼作用了。
文章認為,向世界其他國家捐款時,中國不遵守發達國家和國際機構制定的規則。中國的貸款通常是秘密協商,沒有傳統的附加條件,往往提供給那些西方國家資金害怕去的地方。中國既投資也捐助,比如2009年它對阿富汗的7500萬美元貸款後來就變成了援助。
文章還批評說,中國一般喜歡單獨行動,很少有與其他國家或機構的合作或協調。
對中國提供援助卻不提附加條件的做法,美國官方也予以反對。
2008年3月18日,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在華盛頓舉辦了一場以“中國日益增長的全球影響”為主題的聽證會。應邀出席的美國國務院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幫辦柯慶生在會上對中國“不附加任何條件”的對外援助政策提出質疑,稱中國的政策可能阻礙美國、歐盟等援助方“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長期發展、保持政治穩定”方面的努力。
柯慶生表示,中國近來通過提供“不附加任何條件”的援助,在經濟領域“大舉進犯”第三世界,尤其在非洲、拉美和太平洋地區,並通過經貿手段加深與這些地區國家的政治關系。中國的政策與美、日、歐、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援助方“以外援為槓桿,促進受援國改善人權、進行改革”的政策完全相反。
他說:“我們很擔心與國際社會不協調的中國外援項目,將抵消其他援助方促進良政、提高透明度的努力。我們認為,提供附帶這些條件的援助項目才是促進第三世界保持長期經濟增長和穩定的最好方式。”
外界對中國對外援助不考慮人權的指責,集中在蘇丹達爾富爾問題上。蘇丹政府受到衆多聯合國決議的譴責,中國對蘇丹給予了積極的對外援助,但由於中國註重平等、互利、透明和不排外的經濟合作,並堅持不幹涉他國内政的原則,一開始並沒有對蘇丹的人權狀況予以特別的關註,後來蘇丹人道主義危機升級,中國非常被動,奧運前夕,好萊塢大導演斯皮爾伯格宣佈放棄奧運會閉幕式藝術顧問角色,引發全球輿論界嘩然,原因就是中國對達爾富爾的人道主義危機“不作為”。
中國社科院美國所研究員週琪撰文指出,由於中國在近代所遭遇的百年屈辱,中國對西方列強侵略和幹涉中國内政的行為記憶猶新,因此對尊重主權的外交原則更為重視。但是,如果中國要想向世界顯示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國家,就必須在堅持不幹涉別國内政的原則和在國際上促進人道主義危機解決方面作出適當的平衡。忽略人道主義問題而堅持完全不介入的做法,在冷戰後的全球化時代不能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
中國對外援助和貸款方式正在改變
面對外界壓力,中國的對外援助也與時俱進。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全球大國,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國際機構的合作越來越多。在中國資金改變世界的同時,中國自身也在被改變。
1997年中國開始主動參與國際組織的多邊援助。2000年中國又向世界糧食計劃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10個國際組織提供了多邊援助。參與多邊援助表明中國對外援助觀念的重大轉變。
轉折點在2007年。這一年,中國加入了國際開發協會的捐助國名單,該協會是世界銀行下屬機構,專門為最貧窮的國家提供無息貸款。
當時,此舉引起西方媒體熱議。BBC評論說,中國在8年前還是國際開發協會的受援國,如今首次從受援國轉變為捐款國,“具有很大象徵意義”。而《德國之聲》則認為,這種“象徵意義”不可小看,這將是一個轉折的開始,中國總的趨勢是從受援國完全變成出資國。那麼,中國就真正走出了第三世界。
當然,這些都是小變化。但是對長期以來一直在國際舞台“獨舞”的中國來說,以前這是很難想象的。隨著中國逐漸強大,它將會受到更大的壓力放棄單打獨鬥。一方面,中國繼續尋求在國際多邊貸款機構中獲得更大的影響力和投票權;另一方面,中國將面臨自身貸款政策與這些國際組織規定的矛盾。實際上,中國的貸款在很多情況下已經推動了這些機構的改革。
“中國已經改變了他們的策略,”幾内亞財政部的一位資深經濟學家2009年對《紐約時報》表示,“他們不再會向一個不穩定國家的不確定市場中註入50億美元。”這很重要,提醒人們,在中國迄今改變世界的同時,與世界更緊密的聯系也在改變中國。
本文摘自《差距》
假如按照人口總量計算,中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假如按照經濟總量計算,中國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可是,假如按照人均生產效率計算,那麼,中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弱小國家;假如按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來計算,中國在世界排名跌落到100 位以後。“落後就要挨打",這道理現在很多人都明白,但為什麼會落後,真正懂的人不多。如何能改變落後的現狀,藥方也很多:科教興國、經濟建設、軍事強國等等。但這些沒有觸及根本的原因。中國為什麼是今日之中國?歐洲為什麼是今日之歐洲?日本為什麼是今日之日本?美國為什麼是今日之美國?在中國的強國之路上,我們的差距在哪裡?中華民族的複興之路,我們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