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象是一個有點兒極端但卻頗具說服力的例子。雄海象的體重通常接近6 000 磅(約2 700 公斤),幾乎是雌海象體重的5 倍。在交配季節,雄海象就會捉對厮殺,直至其中一只逃離戰場,或是身上血迹斑斑,幾乎奄奄一息。勝利者幾乎能獨霸整個群體中的所有異性,它的家眷甚至可以多達100 只。
盡管比對手更龐大的軀體會讓一只雄海象更有可能在這種争奪配偶的大戰中獲勝,但異常碩大的體型也會演變為整個種群的累贅,這讓它們成為鲨魚及其他捕獵者眼中的攻擊目標。
假如給它們一個機會,對“所有海象都將體重減小一半”的提議進行投票,雄海象應該毫無異議地都投贊成票。因為決定配偶大戰結局的,是不同個體之間的相對體重,而不是絕對體重。因此,這個改變不僅不會影響任何一對雄海象決鬥的結果,還能減少每只海象遭到鲨魚攻擊的危險。當然,海象找不到實施這項提議的現實路徑。任何一只雄海象都無法單方面解決這個問題,因為一只體重輕於其他同性的海象永遠也找不到配偶。
當個體的報酬依賴於相對能力時,在人類的相互活動中也會出現類似沖突。經濟學家托馬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提出的一個經典案例中體現了這種現象的精髓。
本文摘自《達爾文經濟學》
《達爾文經濟學》描述經濟社會中的競争遠比斯密更為透徹與準確,同時其結果影響深遠。如果你認為你一直生活在斯密的世界裡,而不是生活在達爾文的世界裡,這是很危險的,因為這將讓你無法意識到:競争有時只會讓事情像“軍備競賽”一樣越來越糟糕,而根本無法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