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器生意做了一年,生意就大不如前了,當時做買賣銀器生意的人應是把週邊地區農戶家裡的金銀都收得差不多了。於是我開始了五年“小生意人”的生涯,當時我買賣過皮毛、皮鞋、塑料桌佈、服裝,期間還養過羊。做生意去過的地方不少,比如山東郓城、巨野、菏澤、江蘇徐州等。
1989年,22歲,我結婚了,第二年生下女兒。我們那個年代,在農村,一般只要到了法定年齡就會結婚生子。當時我也是等滿22週歲去領結婚證,結果民政局的人一看我的戶口是1966年的,比我實際出生早了一年,可能是當時登記戶口的時候父親有意多報了一年,或是農村裡一般報虛歲,當年登記戶口的人弄錯了。也就是說,當時如果按照戶口本上的出生時間,我1988年就可以結婚了,但我一直不知道這個事情,只知道自己真實出生的年份是1967年,也就只好等到1989年才去領結婚證了。
因為自己養過羊,對皮毛質量的好壞、品級的高低算是了如指掌了,因此買賣皮毛,我基本上可以做到十拿九穩。
當時,父親和我主要是去山東郓城、江蘇徐州收集買進各類皮毛,主要是狗皮、羊皮、羊毛等,然後賣給皮毛加工廠,當年山東省菏澤市鄄(juàn)城縣的金堤口有一個“皮毛人發”市場,那裡週邊的人養羊比較多,我們主要去鄄城地區收皮毛。
去鄄城縣的金堤口收羊毛,大約100公裡左右的路。一開始父親和我是騎自行車去的,一大早出來,下午才能到,晚上住店。第二天上午去市場收羊毛(有時也捎帶收些狗皮),把收來的羊毛裝在幾個大的編織袋裡,一輛自行車大概能載170-180斤。把這三大袋羊毛放上自行車,還得想辦法,若是一個人,沒有幫手,那就把自行車往一邊倒下,在後座的一邊先放上一包,捆好,再翻到另一邊,放上一包,然後豎起來,後座上面再放一包,全部捆結實了,就能上路。若是裝在超大的編織袋裡,則只能在後座的兩邊各捆一包,後座上方就放不了了(兩個編織袋突起很多,上方不好捆東西了)。
第二天下午3點後,騎著裝滿羊毛的自行車回家,回到家裡淩晨一點。第二天再騎車到離家3公裡左右的馬橋村趙王河邊上的皮毛加工廠(當年一個村支書開的廠,姓馬,是當時很有名的農民企業家,改革開放湧現出來的當地名人,那裡不少路是他出錢修的)。
這樣,上百公裡的路全靠騎自行車,來回一趟花三四天時間,騎自行車經常騎到腿很酸很酸,甚至掐一把都不知道疼(很多年都留下後遺症,這幾年才慢慢好起來)。把皮毛賣掉後,一趟能掙100元左右,按照當時的收入和消費水平,有100元掙也算是不錯了,但實在是太累了,比起那辛苦勁,我覺得100元還是太少了。
本文摘自《一個農民的億萬傳奇》
“市場運動遵循天道規律,價格趨勢源於供求動力”,這是傅海棠先生做期貨的核心觀點和具體操作的指導依據。這明顯高於目前期貨市場絕大部分的交易哲學、投資理論和操作方法。
傅海棠先生的人生故事,還有著很強的激勵意義,不單是對六七億農民,對所有進行投資和想要進行投資的人,甚至對所有奮鬥中的人,都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激勵意義。
他的操盤方法、投資邏輯、經濟思考也很有價值,體現了他的獨到思想、實幹精神和講究實效的出發點,不愧於他“農民哲學家”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