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開始養豬的人大多開始虧錢,到了1997年下半年和1998年更是形成了大面積虧損。一些養殖戶虧了不少,不養了,有些1997年初蓋的養豬場也空了。我看到“豬糧比”逐步上來,養豬從虧錢逐步轉為平衡。於是在1998年底,我再次入市養豬。
當時我的本錢比之前大了很多,對生豬市場的把握也更有信心,所以決定多養一些。當時我們村有一個豬舍(交通方便、適合運輸飼料和生豬的地段),占地3畝,在養豬最盛行的時候建的,因為虧錢,廢棄不養了。我就以每畝400斤小麥的“租金”租下了,養上280頭豬。我雇了2個工人幫忙養豬,自己則一個人負責買豬賣豬、購買飼料、調飼料等。這一次養豬,我一直養到2001年。(1998年底開始,因為我專心養豬,就把家裡的自留地給了弟弟去種,自己就不再種地了。)
在整個養豬過程中,我發現想要賺錢,單單只是“賣貴了”還不行,如果“賣貴了”對應的是“高成本”,那麼即使賺了也是有限的。“賣貴了”還必須“低成本”,才能獲得可觀的利潤。
在同一個時代,對不同的人來說,機遇應是一樣的。只不過機遇只會讓懂得思考的人、善於總結的人、有準備的人、有行動的人抓取。當然,在市場的任何重大趨勢面前,回頭來看,大多數人總是錯的。比如大蒜在1-3塊錢一斤的時候,似乎大家都知道價格要怎麼波動,都能把握,而它跌到5毛甚至2毛,然後要往5塊甚至10塊錢的方向漲的時候,又有幾個人知道呢?又有幾個人能把握呢?
本文摘自《一個農民的億萬傳奇》
“市場運動遵循天道規律,價格趨勢源於供求動力”,這是傅海棠先生做期貨的核心觀點和具體操作的指導依據。這明顯高於目前期貨市場絕大部分的交易哲學、投資理論和操作方法。
傅海棠先生的人生故事,還有著很強的激勵意義,不單是對六七億農民,對所有進行投資和想要進行投資的人,甚至對所有奮鬥中的人,都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激勵意義。
他的操盤方法、投資邏輯、經濟思考也很有價值,體現了他的獨到思想、實幹精神和講究實效的出發點,不愧於他“農民哲學家”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