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親就住在附近,卻是另一個世界的人。他來自泰米爾婆羅門家庭,這個種姓以虔誠得近乎虛僞和純潔得幾乎沒有任何娛樂活動而著稱。他們家裡幾乎見不到威士忌,更不要說邁爾斯R26;戴維斯了。我的祖父是印度中央鐵路局(Central Indian Railways )一位優秀嚴謹的工程師,後來升職成了最高的官員之一。他是典型的印度家長:堅定維護自己的家庭,感情冷淡,沉默寡言,超凡脫俗,就像首席法官一樣制定了家庭價值觀並監督家庭成員服從。我的祖母性格開朗,溫柔順從,對祖父的脾氣永遠能逆來順受,她溫柔而寬容地養育了四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這種教育風格在印度極其罕見。
父親排行第三,童年很多時間在寄宿學校度過,因為祖父母經常因為鐵路工程而搬家,在那些學校裡,他養成了自力更生的鋼鐵精神,這種性格在印度也是很少見的。在家時,他想出去玩就出去玩。他打乒乓球和羽毛球,後來又未經祖父母審查就和某些人來往。祖父母準許他為自己辯護,讓兄弟姐妹幫他寫作業,去參加課外活動。我從母親和別人的故事中了解到這樣的童年在印度是很少見的,因為管教子女的常見方式是父母向子女歷數自己為他們做出的犧牲,讓子女有一種負疚感從而聽父母的話。等父親去美國後再回印度探親時,一遇到人們沒完沒了地插手別人的事情就忍無可忍,他在美國顯示出的耐心早抛到了九霄雲外。那種現象在印度非常普遍,對他而言卻如此陌生。
父親童年的故事影響了我對美國最初的認識,他日後正是在美國做出了自己的一番事業。我相信,他之所以投奔美國並在那裡一帆風順,是因為他孩提時代就知道追求自由和自己決定命運。我逐漸認為這些是美國獨有的特性,而且我開始認為父親天生就是個美國人,只不過出生時離開後來又回來,他在心理上自然而然就屬於這片土地。
父親之所以能去美國,是通過教育。按照印度的傳統,教育是上一代人對後代的責任,其他則掌握在後代自己手中。這種觀念也傳給了在美國的我和妹妹。放學後的體育活動、看電視和打電話,是屬於這片富饒土地上的美國人的。對於我家來說,學習才是一切;完成作業是首要任務;書籍作為神聖之物,不能扔到地上。但是父親是付出很大代價學到這個教訓的。剛剛上學時,他幾乎門門功課都表現不佳。他把成績單帶回家讓家長簽字,祖父大發雷霆,將成績單撕得粉碎,說出的那一連串話父親至今還記憶猶新:“我沒什麼錢留給你,我能給你的只有上學受教育。”我父親立刻明白了問責制的概念:沒人會告訴他怎麼安排時間,但如果他到期末成績一團糟,他得承擔後果。
這個事件成了一條不歸路的起點。從那天開始,父親像苦行僧一樣刻苦學習,通過了印度高等教育系統的層層篩選。他經過一年時間的培訓,考上了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這是印度最難考的工程學院,他成功了。他還上了最好的商學院並在全班名列前茅。他掙紮,鬥争,並取得了成功。但是等到了二十五六歲時,他所有的動力和精力、刻苦學習得來的成果在一個停滞不前的國家碰了壁,這個國家不能充分發揮人們的才能和潛力。
那是在20 世紀70 年代,他在孟買的塔塔(Tata )集團出口部任職。這是一個非常時期,社會和政治局勢動蕩不安,大規模的民間動蕩推動總理英迪拉R26;甘地暫停憲法,自己掌控國家事務。社會氣氛十分緊張;大規模的清洗運動正在進行,反對黨領導人被關進監獄,抗議遭到鎮壓。但促使父親離開的不是政治因素,而是因為在一個混年頭兒、講資歷的公司(那時候大部分印度公司都是如此)看不到未來。資歷統治著一切,而不是才能。看到自己的上司早在20 年前就在排隊等待,他不想一輩子變成他們那個樣子。想到有些早晨自己冒著大雨去上班,而高管們卻坐著公司的汽車疾馳駛過街上的一片汪洋,還將渾身濕透的新員工甩在後面,他的決心更堅定了。
本文摘自《亞洲崛起與壯大的見證》
本書作者和奈保爾相似,是移民海外的印度後裔,作者受到印度文化和美國西方價值觀的雙重影響。他是印度經濟、社會變革的親歷者。他以一個局内人的外界觀察家身份,對審視印度發展現狀以及未來前景做出了客觀的全新思考。每一個他筆下的印度故事的觀察和評論都非常透徹、精辟。
作為新興市場之一,印度的高速發展令世人矚目。本書從從夢想、抱負、自豪、自由等六個層面講述印度社會發展的變化和人們生活、思想境界的變遷,講述了印度這片古老的土地極度渴望激情、民主、熱烈的思想註入,打破它的階層束縛,迅速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作者採訪了諸多當事人,以獨特而深刻的筆觸,向您呈現了一個所有東西方媒介眼中不曾看到過的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