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本書的最大價值是開拓人的思路。2003年以來,價值投資理念深入人心,在這種背景下,多數人忽略了多元化的投資策略在投資中的作用。從某種程度而言,過分崇尚價值投資正是證券市場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而不是已經成熟的表現。價值投資理念的深入人心有效的抑制了投機,同時價值投資方法被大多數機構投資者所採用,導致了備選股票價值回歸速度的加快,也消除了類似的投資機會。
在這裡多說兩句個人的感悟。證券市場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其存在和發展的必然前提,是系統從外部吸收資源的總量高於系統向外部輸送資源的總量,否則系統便會因資源枯竭而消亡。這導致了兩個結論:一、系統必須有一定的漏洞可鑽,可以讓投資者以某種投資方法獲利,這是吸引外部資源不斷流入的前提,這是證券市場生存的基礎;二、這些漏洞有自然修補性,即不可能有大量的投資者能長期從這些漏洞中獲取大量的超額利潤,否則證券市場便會滅亡。這使得大多數投資者不能夠獲取超額利潤,作為整體,投資者是向證券市場輸送資源而不是獲取資源,這是證券市場發展的基礎。
說得有點枯燥,舉些例子來說。價值投資的教父格雷厄姆在晚年放棄了價值投資理念,轉而信奉有效市場理念。而偏偏有效市場理論的建立者之一在1990年代放棄了市場有效理論。看似非常矛盾,也有很多信奉有效市場理論的人拿格雷厄姆的例子來說事。這個問題很好用前面的系統論的觀點來解釋。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方法本質是挖掘股價低於當前内在價值的企業,這種方法相對簡單一些,而在美國市場越來越發達的時候,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採用該種方法,從而導致存在價值低估的公司越來越少趨近於無,這樣格雷厄姆本人自然也無法用自己傳統的方法來長期獲得超額利潤了。但另一方面他卻陷入了思維誤區,就斷言市場有效了。實際上他的方法不能夠長期獲取超額利潤並不代表別的方法也不能,呵呵。
格雷厄姆之後,分析當前價值方法的失效導致了對成長概念的追逐,這是廣義的價值投資。其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便是巴菲特。巴菲特採用的是對企業未來長期價值的判斷方法,與格雷厄姆的方法有了相當的不同,即加入了自己對未來的判斷。很多人把巴菲特的成功歸結於價值投資理念的勝利,得出結論說只有價值投資才是投資正道。在我看來,這恰恰相反。因為除了巴菲特和彼得林奇我們幾乎找不到其他在證券市場上以價值投資長期取勝的著名投資家了。對少數幾個人的過分關註正說明了其他人並不成功,正如傳統的禮節教導我們,到別人家作客不要過分誇獎主人做的某一個菜肴一樣,因為這可能說明其他幾個菜做得並不好吃,呵呵。
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方法在流傳了這麼多年以後仍然能夠獲得超額利潤,說明一點,就是他的方法更不具有可複制性,否則大量類似方法的採用就會導致該種方法的失效。在我看來,巴菲特的投資天才和超前判斷力是其成功的根本因素。例如,其投資可口可樂公司的時候正好是全球化開始的年代,可口可樂作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迅速地在世界各地流行,我們自己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從第一次喝可樂的不適應到逐漸習慣的這一歷程。巴菲特以其超強的判斷力敏銳地抓住了這一點,對其進行長期投資,成為其投資成功的經典案例。而實際上,對真正成功的價值投資起作用的是個人的戰略視角和超強判斷力,這是極少數天才投資家才具有的,因此,也僅有極少數天才投資家才能夠穩定的用價值投資獲利。那麼這就說明了,要麼大多數職業投資人和普通人理解的價值投資離真正的價值投資相去甚遠,要麼價值投資方法本身是個僞概念。
說到這裡大家不要誤解我的意思,我沒有反對價值投資,相反還非常推崇它,只不過我認為絕大多數崇尚所謂價值投資的投資者並不真正具備價值投資所需的戰略眼光和獨立的判斷能力,而這種能力並不能夠通過僅僅通過市場經驗和學習進步而獲得。另一方面,如果市場中很多人都能夠深刻地掌握了價值投資方法,那麼這種方法很快就會失效,因為以這種方法選出的公司的股價很快會回歸價值,不再給後來者以投資機會,這樣也就不會有巴菲特了。
扯的好像有點遠。但萬變不離其宗,介紹這兩本書和說上面這番話的核心意思,就是要以多元化的視角來看待證券市場,能夠從證券市場中獲利的方法有多種,多些視角來看待,會體會得更深刻。同時,放棄對於流行的價值投資理念的過度推崇
寫書評很費時間的,有時候寫著寫著發現有更多的感悟,又停不下來只好一起寫完,還要字斟句酌。總體上,我覺得要與時俱進,就是根據市場的演進來不斷的充實多學科多角度的知識。例如,2003、2004年是中國股市真正和宏觀經濟週期同步的開始,同時也是QFII正式進入中國的開始,那麼宏觀經濟、產業週期、國際證券市場和世界經濟週期的知識必不可少。此外,金融市場心理學、渾沌科學、系統科學的學習也都有利於更加深刻理解證券市場的本質,畢竟這已經不是一個用錢能夠操縱股價的時代了。讀書要精,要專,但是如果僅憑自己的喜好,按照自己的思維模式去選擇去讀,很容易加強自己原有的固有模式,而這與證券市場的本質背道而馳-證券市場的兩個核心特點就是價值與變化,其中後者更重要
《投資革命-源自象牙塔的華爾街理論》:這本書介紹了幾十年以來學術象牙塔中誕生的各種投資理論與方法。
個人覺得需要關註的是這些經典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尤其是當時證券市場的發展階段與特點背景)與理論家個人的成長性格軌迹聯系起來。每一種經濟理論的產生都有其深刻的經濟背景,而在一般情況下,該種理論的有效性只能存在於該種經濟環境之下,或者更嚴密點說就是理論最有解釋力或最有效力的環境是其產生的環境,一旦客觀環境變化了,那麼其解釋力就大為削弱。此外,理論家個人的思維模式、學科背景與成長路線也對其觀察分析理解證券市場的角度產生了重要影響,每個人的觀點與結論都是其掌握的知識、觀察到的現象與固有的思維模式結合起來產生的自然結果,即便是經典理論,也都有深深的個人烙印在裡面。每個人的思維模式既可能有重大的優點同時也有一定的缺陷,而理論家本人卻不可能發現或改正。
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最大差別就是作為觀察者本身的人同時也是參與者,參與者的認知與行為會改變所認知的環境本身,而環境的發展變化方向卻由所有參與者的合力決定,最後的演化結果可能不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内。證券市場就是這樣一個被參與者的行為與認識所改變著的系統,證券市場的理論演化過程也從側面表現了證券市場本身的演化變遷。某種投資理論被發展出來以後,隨著大量的應用,這種理論在自我實現的同時也封閉了理論所發現的投資機會本身,最後該種理論便不適應演化後的證券市場發展,新的理論便產生了。
2/4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