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海棠養豬獲得暴利”的故事很快就在週邊傳遍了。村裡跟風養豬的人逐漸多了起來。一段時間後,除了一般的農戶,做生意的、外出打工的都回來養豬了。有些人看到養豬利潤高,甚至還把房子給豬“住”,自己在邊上搭個棚子住。1997年春天,村裡幾乎家家戶戶都蓋豬舍,一哄而上養豬,以點帶面,我估計其他地方的情況應該也差不多(後來到市場上打聽,得到消息便是如此)。看到一下子多了這麼多的養殖量,我判斷未來生豬價格下跌的基礎已經有了,週期也到了,如果再長時間養豬隐藏的風險會越來越大,降價應該只是時間問題。(根據當時畜牧局的資料顯示,嘉祥縣付莊是萬頭專業養豬村,還有所謂的萬頭養殖場。)
在最狂熱的時候,達到了這樣的盛況:單我們一個村和我們村週邊,一天就能出25車,即1000頭肥豬。
當然了,我那時就發現豬肉價格的漲跌還有一個規律。當豬肉價格漲起來的時候,價格再怎麼高,也生產不出更多的肥豬,因為沒有那麼多母豬。這種情況下,一般生豬價格在高價維系1年半到2年才會回歸,因為一年以内,要想有更多的生豬不太可能,因此再高的價格都很難改變。
當生豬價格漲起來時,養殖戶看到了利潤,就買仔豬養大(4個月),把母豬留下來繁殖仔豬(孕期4個月,把一部仔豬留作母豬也減少了肥豬的上市供應量),再生下仔豬後再養大(仔豬養殖2個月,肥豬養殖4個月)投向市場,這時肥豬市場的供應量才會有明顯的增加,價格才會下來,而這整個過程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時間。
因此,一開始跟風養豬的人,前期還是能在相對高價出售肥豬的,能賺一些錢。但後期養的,成本就高了,就賺不到錢了,甚至虧損的也大有人在。
1997年春節後,我又養了一批。到了6月,生豬價格果然開始下跌,從當時的“正常價格”4塊多1斤,跌到3塊8毛5一斤。我看到下跌的苗頭時,在3塊8毛5之前把養的豬全部賣掉(當時剛好也差不多長成了)。
賣掉豬以後,當時養豬不行了,我就幫豬販子收豬、驗豬(品種、大小、肥瘦、健不健康),收一斤毛豬我提成5分錢到1毛錢。當時的豬販子開卡車過來收豬,一車能裝40-50頭,我也能賺個千兒八百的。
當價格跌到3塊8毛的時候,其實養豬農戶還是有利潤的,但因為原來養的時候預期著“高利潤”,如今要賣了卻是相對的“低價格”,養殖戶們不少都對3塊8的價格有抵觸,不賣。要知道養著不賣是有成本的,長成了的肥豬一天的食量可不小,多養一天就多一天的飼料費用。
我當時推算大量的生豬要上市了,在我把豬賣掉後,也勸鄰居們把豬賣了,但聽我的很少很少。
有一個鄰居當時一口氣養了150頭豬,本想賺筆大的。我眼看著價格要下去,暴風驟雨馬上要來臨,就專門去勸他把豬賣了。可他不聽,認為價格下跌只是短暫的,很快就會漲回來。
他哪裡知道,市場的力量是不可阻擋的。價格很快從3塊8跌到3塊6、3塊5,最後在跌到3塊1的時候,他實在扛不住,賣了,結果虧了三四萬。
後來他問我:“你怎麼就知道生豬價格會掉呢?”
我說:“我就知道,老天(市場)告訴我它要跌了。”
後來想想,其實我當時只是順應了市場的規律。因為供大於求導致價格下跌是市場的法則,歷史事件已經多次提醒我們,自然法則便是如此,誰也左右不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順應市場法則,在臨界點到來的前後有所作為而已。
本文摘自《一個農民的億萬傳奇》
“市場運動遵循天道規律,價格趨勢源於供求動力”,這是傅海棠先生做期貨的核心觀點和具體操作的指導依據。這明顯高於目前期貨市場絕大部分的交易哲學、投資理論和操作方法。
傅海棠先生的人生故事,還有著很強的激勵意義,不單是對六七億農民,對所有進行投資和想要進行投資的人,甚至對所有奮鬥中的人,都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激勵意義。
他的操盤方法、投資邏輯、經濟思考也很有價值,體現了他的獨到思想、實幹精神和講究實效的出發點,不愧於他“農民哲學家”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