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讨論了新的道路建設項目,比如“太陽之路”(Ruta del Sol),這條路將把位於安第斯山脈的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和加勒比海邊的港口城市聖瑪爾塔連接起來。我們還談到卡塔赫納煉油廠的擴建計劃。這些都是大工程。“不亞於巴拿馬運河擴展工程。”安德烈斯如是說。此外還有一項隧道工程,將把波哥大和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佈埃納文圖拉相連接。還有水力發電站的建設計劃、公交系統的規劃、管道的鋪設計劃等。
安德烈斯坦言:“毫無疑問,基礎設施是哥倫比亞發展的關鍵。”關於哥倫比亞對優質基礎設施的缺乏,我聽聞過也閱讀過,但親臨實地的直接觀察給了我不同的感受。
在波哥大,交通簡直是災難。路上塞滿了小型汽車,哪怕是去很近的地方,也要堵上很久。一位當地的友人告訴我,哥倫比亞的雙向雙車道馬路總長只有186英裡。
政府也明白這一點,在未來的幾年將撥巨款整頓基礎設施。Argos這家水泥公司也極有機會從哥倫比亞的基礎設施建設浪潮中獲益。
山的子民
有趣的是,基礎設施的匮乏似乎是哥倫比亞的歷史性特色。從歷史上看,哥倫比亞的許多城市都位於難以接近的地理位置,不過航空技術的到來突破了一些地理上的阻隔。
我的第一站是波哥大,從華盛頓出發要坐5個小時的飛機,旅途並不算漫長。波哥大海拔8600英尺[1]一,巍然立於安第斯山脈的山峰之上。與秘魯國境内光秃秃的安第斯山脈西側不同,這邊的山峰被綠色的蔬菜所覆蓋。這裡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哥倫比亞人可以說是山的子民,盡管只有15%的國土在海拔3300英尺之上,但這15%正是人口的聚集地。低地雖然占了國土面積的54%,但人口只占全國總數的3%(原因會在下文中給出)。
如果一個新興市場充滿活力,去那兒也很方便,這無疑是件好事。波哥大正處於一個四通八達的位置,和紐約或是裡約熱内盧之間不過是6個小時的距離。
如今去波哥大是如此方便,想來真有點諷刺的意味。曾經,它一直是一片難以踏足的土地,哪怕到了19世紀仍是如此。過去的旅行者們津津樂道他們是怎樣沿著馬格達萊納河谷的蹤迹上山下山的,流傳下了許多頗為戲劇化的傳說。這條路線十分陡峭,短短50英裡的路程,海拔就攀升了7800英尺。如果下起雨來,有些小徑被沖刷得難覓蹤迹,更是大大增加了旅途的危險系數。
把商品運往波哥大的費用很高,這又是一個加劇通行難度的因素。在19世紀中期,這片陸地上商品的運費是每噸每英裡40~60美分,這還只是旱季的價格,若是在雨季,價格還要翻番,前提是你能找到願意在雨季冒這個險的騾車隊。在同時期的美國,通過運河或騾車運送商品穿越大陸的費用是每噸每英裡2~4美分。
通往波哥大的路途是如此驚險,有些行者在特定的山路會選擇讓轎夫擡著走,覺得轎夫的腳下工夫比騾子更信得過。
歷史上,正是由於翻山越嶺如此艱難,哥倫比亞的各個社區處於孤立之中。社區間的隔絕還有其他的解釋,比如說大山給當地社區提供了足夠的資源,與其他地區開展貿易幾乎沒有必要。在山上,不同的海拔具有不同的氣候,哥倫比亞人在一個小區域内就能利用海拔的變化種出種類繁多的作物。在高處,可以種植小麥一類的谷物;低一點的地方正好種植玉米;再往下,能種香蕉、絲蘭、鳄梨等。達到自給自足是十分容易的。
本文摘自《環球投資旅行:穿越六大洲的投資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