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觀察一家哥倫比亞企業,或是任何新興市場的企業,你都需要想想上述的問題。在那裡,所有權和控制權比美國企業複雜得多,並不是像美國企業這樣,股東往往是很分散的一大群人,但公司權力結構非常明晰。無論投資者要在哪裡進行投資,都應該事先弄清楚公司歸誰所有、由誰控制。
我對哥倫比亞的整體印象是,它和本書接下來要談到的幾個地方一樣,是十分誘人的新興市場。你可能會說,這些地方是繼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之後的新一代的“金磚國家”。當然,無論未來形勢如何,我們一定會在金磚國家看到許多成功的投資。但是更好的投資機遇可能存在於那些第二梯隊的、稍顯陌生的市場中,比如哥倫比亞。
作為一名投資者,這也是讓我興奮的一件事。世界就好像bandeja paisa這種哥倫比亞特色食物,豆子、米飯、豬肉等食材裝了滿滿一盤,每吃一口,眼前的美食似乎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變得更多了。
哥倫比亞運河
在一個地區的發展中,地理環境扮演的角色讓我著迷。世界上許多具有戰略意義的航道、隘口和河流決定了哪裡會出現城市、貿易會如何運轉。
巴拿馬運河就是一條十分著名的戰略性貿易通道。許多國家,包括尼加拉瓜在内,都夢想著能開發出新的貿易路徑來挑戰巴拿馬運河,但是這些國家都缺少來自中國的支持,除了哥倫比亞。
中國官方承諾出資80億美元,用於一個鐵路項目的建設,該鐵路建成後能和巴拿馬運河一樣把大西洋與太平洋相連,從而與巴拿馬運河形成競争。鐵路長140英裡,走勢如圖2-4所示。
圖 2-4 哥倫比亞的“無水運河”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
為什麼?
因為中國人希望把哥倫比亞的煤炭運到中國。在哥倫比亞的加勒比海沿岸地帶有儲量豐富的煤礦。它是世界第5大產煤國,並產出熱能煤(可用於發電)和罕見的煉焦煤(可用於煉鋼)。建立鐵路的意義在於,可以用自動列車運載大批量的煤,成本將比裝卸集裝箱低得多。
但現在還說不準這條“無水運河”將給巴拿馬運河帶去多大的威脅,畢竟後者也正在進行一場耗資50億美元的擴建。另外,既然看到哥倫比亞的國内安全已經得到了很大改善,我也很好奇哥倫比亞警察將如何守衛這條長140英裡的軌道。總之,中哥雙方認為建設這條鐵路是值得的。
在實際情況下,這條鐵路其實並不會和巴拿馬運河形成直接競争,因為巴拿馬運河承載的是裝有各式各樣集裝箱的船只,而哥倫比亞“無水運河”則像是一條煤炭專線,與中國的工業機械直接對接。
對於哥倫比亞來說這也不失為一件好事,它能以此為契機開發貧窮落後的加勒比海沿岸地區——那裡長期以來是毒枭和武裝分子的藏身之地。這也是哥倫比亞對主要貿易夥伴做出的實際讓步,中國現在是哥倫比亞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美國。
鐵路的修建還反映出中國在南美的積極性。這一項目和中國在其他地方的作為(比如非洲)有異曲同工之妙(非洲的情況在第8章將詳細談到)。中國在鐵路方面有著諸多令人矚目的成就,例如建於凍土之上的青藏鐵路。巴西的超級港亦是由中國投建的。
之所以提到哥倫比亞的這條“無水運河”,我還想借此說明開辟新的貿易路徑在歷史上所具有的重要性。
在十分古老的時代我們就能找到這樣的例子。巴格達曾是阿巴斯王朝的都城,也是整個王朝財富和權力的中心,貿易從四面八方湧入巴格達。但如果不是因為有運河將這座城市與幼發拉底河連接了起來,它的發展不會如此成功。正因為有了運河,貨船才能從地中海和叙利亞順流而下到達巴格達,抑或從印度洋逆流而上,或者從東南亞經由巴士拉穿越波斯灣而來。
歷史上,有好幾條運河都給貿易帶去了巨大的影響。蘇伊士運河的通航使得倫敦和孟買之間的路程從11500英裡縮短到了6200英裡。美國的伊利運河則使得五大湖區域的城市與紐約之間的行程時間、航運成本都降低了90%。此外,伊利運河竣工後,從五大湖地區向紐約運送谷物變得更為方便,紐約也借此成為了美國的商貿中心。而在此之前,費城一直具有強勁的競争力。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
要想一覽相關的歷史,不妨閱讀埃拉斯代爾R26;奈恩(Alasdair Nairn)所著的《推動市場的引擎》(Engines That Move Markets)。奈恩曾是坦伯頓投資(Templeton)的全球證券研究負責人,之後擔任了蘇格蘭孤寡投資基金(Scottish Widows Investment Fund)的首席投資官,該基金的規模達到1300億美元以上。奈恩的書從投資的角度介紹了技術的發展,這並不是一個常見的主題。你可能根本沒把運河、鐵路當作技術,但該書的第1章很好地探讨了這兩項技術。
本文摘自《環球投資旅行:穿越六大洲的投資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