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過去,我不禁感歎:‘天哪,這真是太難以置信了。就好像是一場夢。’” 他說。
我們聊了幾個小時,在我快要離開時,我又回到剛開始的問題上。是的,他是來自鄉村,但他已經成了我在印度小城鎮遇到過的最聰明、最善於表達和最積極向上的人之一。他可以去任何地方做一番事業,為什麼他還待在這裡?他有無窮的潛力,而且已經發展得這麼好、這麼快,卻心甘情願地待在這個單調平庸的環境中。這解釋不通:一個如此生機勃勃、幹勁十足的人,一個完全聽從自己安排的人,現在卻心甘情願地在小小的尤裡德做最重要的人物。
我問他將來會不會離開這裡,就像他的學生們,很多都去外面了。
“不,不,不,我不會離開這裡。我在這裡得到了所有東西,沒問題。”他說,“我心裡總是有一種恐懼。我們在孟買能掙到更多錢,但是那個地方太擁擠了。沒
人認識你,沒人跟你說話,沒人對你感興趣。你活得就像個機器:起床、醒來、上
火車、上汽車、去上班、回家。”
這些話裡隐藏著一個我沒看到過的觀點,如果你和我一樣來自美國,也許很難發現這種觀點。我們都有某種背景,而拉文德拉的背景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不僅是一個窮人,而且是一個不完整的人。在他飽經風雨的長期探險過後,不管是孟買、德裡還是班加羅爾,對他而言都是一個殘酷的地方,去那裡會讓他重返那個他好不容易才脫離的默默無聞的狀態。
那次見面一年以後的一天,我正在北印度的一家購物商場閑逛,我的手機響了,是拉文德拉發來的短信:
先生,過去的幾個月對我而言可謂碩果累累。我輪滑學校裡的兩個孩子代表印度參加了在比利時舉行的國際輪滑比賽。這是我最大的夢想,現在成了現實。我現在忙著辦護照、簽證以及其他事宜。我們準備在9 月26 日去香港參加國際輪滑錦標賽,我是領隊。這段日子我的生活正迅速地轉變,我對於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了。這是我的上升期,我又有了新的目標。我進一步自我完善,在家庭、社交和財力方面發展得也很好。目前我身兼6 所學校的英語老師,我也在建造自己的新房子。
拉文德拉從沒有停歇過。在選秀比賽以後的日子裡,他和尤裡德就在我的心中萦繞不去。他們給了我一個觀察印度的新視角,像一根線一樣將我看到的其他衆多現象連接起來。我開始認識到自我塑造才是印度這幕大戲的主題。這個看法自然而然就能引起我的共鳴,因為這也是我自己家的故事:父母離開印度重新塑造自我,後來他們的兒子又回到印度開始自己的新生活。在印度無論走到哪裡,隨處可見重重束縛下的一層層的屈辱和壓迫,主人和仆人的文化。而這種人性堕落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後果:那麼多精力、激情和才華被困在印度的階層制度中,在願望的驅使下動蕩不安,而提高自身地位的重重阻力恰恰助長了上升的熱望。現在這個社會就像一個快要爆炸的鋁罐。
這種現象隨處可見。我的女仆變得越來越自信,她反駁我的意見,她喜歡高檔手表和鞋子,而這些她媽媽估計連想都不敢想,她還送孩子去上英語寄宿學校。還有那個航空公司雇員,當我跟他問好的時候,他微笑著拍拍我的胳膊,這是藍領和白領之間平等民主的接觸,這在小地方仍然不多見,雖然空乘服務人員就是從那裡招募來的。夾在老服務員中間的年輕飯店服務員會看著我的眼睛平靜地告訴我,我點的菜其實並不好吃。南印度工廠裡的婦女成了家裡最重要的經濟支柱,把孩子留給她們懶散的、一天到晚醉醺醺的丈夫看管。現在拉文德拉,一個連鞋子都沒有的搬運工的兒子,那個最後一頓飯是在人家婚禮上吃的並且坐在學校後排的人,成了印度輪滑隊的領隊,他馬上要去香港了,在6 所學校教書,而且正在建造新家。我必須再去看看他。
本文摘自《亞洲崛起與壯大的見證》
本書作者和奈保爾相似,是移民海外的印度後裔,作者受到印度文化和美國西方價值觀的雙重影響。他是印度經濟、社會變革的親歷者。他以一個局内人的外界觀察家身份,對審視印度發展現狀以及未來前景做出了客觀的全新思考。每一個他筆下的印度故事的觀察和評論都非常透徹、精辟。
作為新興市場之一,印度的高速發展令世人矚目。本書從從夢想、抱負、自豪、自由等六個層面講述印度社會發展的變化和人們生活、思想境界的變遷,講述了印度這片古老的土地極度渴望激情、民主、熱烈的思想註入,打破它的階層束縛,迅速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作者採訪了諸多當事人,以獨特而深刻的筆觸,向您呈現了一個所有東西方媒介眼中不曾看到過的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