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還忽略了中等收入放緩這一獨立現象。很多國家即便沒有完全停止追趕,它們的經濟也已放緩並穩定在一個較低的增速上。即使是現代歷史上最為成功的發展故事,比如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都曾在相當於中國大陸現在的收入水平時經歷了一次早期減速。根據匯率變化做出調整之後,中國大陸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大約是5 000美元,跟20世紀70年代早期的日本、80年代末的中國台灣和90年代早期的韓國,都頗為相似。盡管這些國家和地區繼續追趕美國,但步伐都顯著放慢,從之前的9%下降到持續多年的5%。鑒於中國大陸與這些出口驅動的東亞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相似性,可以說這些是與中國大陸關聯最為直接的案例,在這裡4個百分點的減速會讓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變成6%。中國可以通過支付工人工資,讓他們鋪設哪裡也去不了的鐵軌線路(日本曾在20世紀80年代修建毫無意義的橋梁,產生了災難性後果),繼續力争兩位數的增長,或者它可以改變增長目標——中國似乎選擇了後者。
中國在過去10年中所取得的繁榮,主要推動因素是國内生產總值中的投資比例從35%激增至近50%,這個比例在任何一個大國中都前所未有。投資支出涵蓋了交通、通信網絡、辦公樓、器材、工廠和機器在内的一切——所有這些都為之後的增長奠定了基礎,這就是投資成為一個關鍵指標的原因。中國在新的投資方面的支出——主要是建築——比美國和歐洲還要多,這兩個經濟體的國内生產總值中投資所占的比例分別為15%和20%。投資集中在修建使中國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所需要的道路、橋梁和港口上,過去10年間中國在全球出口市場的份額達到了10%,增加了一倍。
這場支出的狂歡無法持續下去。2010年,中國政府已經制訂了減少支出的計劃,把新公路的修建計劃從2007年的5 000英裡縮減至2010年的2 500英裡,並宣佈在2011年用於修建鐵路的開支減少10%。《華爾街日報》報道說,到了2011年下半年,由於資金削減以及高速鐵路在7月份發生的造成人員傷亡的事故,建設者被迫暫停了6 200英裡鐵路的修建,這當中有一半是新型高速鐵路。
年輕勞動力的枯竭
中國正在變化的人口結構也指向減速。農民工到城市裡尋找收入更高的工作的熱潮也在顯著降溫。中國正在迫近所謂的“劉易斯拐點”,它以經濟學家阿瑟R26;劉易斯命名,指的是大部分農村富餘勞動力都已離開農村、勞動力從過剩走向短缺的轉折點。根據知名獨立研究咨詢機構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的估計,中國不再需要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村人中有1.5億已經進入城市,8 400萬人在農村找到了非農工作,剩餘勞動力只剩下1 500萬人。人口向城市遷移的速度已經顯著降低,大約每年500萬人,這個速度仍然會迅速耗盡剩餘的富餘勞動力。在富餘勞動力耗盡時,已經急劇上升的城市工資還會升得更高。
在農村逐漸空巢的同時,中國戰後的兩次嬰兒潮中出生的人們正準備退休。第一次嬰兒潮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由於1958年爆發的饑荒而終止。第二次嬰兒潮是由於毛澤東的提倡,他認為龐大的人口是經濟和軍事力量的關鍵。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國婦女平均每人有四五個孩子,這一代人讓中國的年輕勞動力數量從80年代開始激增。在1976年毛澤東去世之前,中國的有些高官就已經開始反對毛澤東的人口政策,這導致了1979年計劃生育政策的出台,以及這場大規模嬰兒潮的結束。結果是,在當前這個10年中,將會只有500萬名年齡在35~54歲的勞動力加入中國的核心勞動力隊伍中,而之前10年則是9 000萬人。
本文摘自《探尋下一個經濟奇迹》
這是一本對新興國家的成長動力進行精彩絕倫的分析,並大膽預測了決定國家未來成敗的趨勢與因素的權威著作。對於中國讀者而言,這本書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大量從事制造業和國際貿易的生意人的投資戰略指導,另一方面本書是指導政府決策機構應該如何規避國家戰略的風險,以及各級地方政府如何引導企業拉動當地經濟的必讀的決策參考。
21世紀的頭10年,各個新興國家幾乎同時經歷著普通繁榮時期,但在下一個10年,它們的發展將會千差萬別。作者全景式地展現了新興市場繁榮發展、衰退的局面,包括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東南亞以及歐洲國家的經濟增長模式和發展軌迹,並深入探讨了各國的政體、地方保護主義、家族繼承制企業等相互作用力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之間的和諧與不平衡關系。
作者對全球經濟發展趨勢以及未來投資新熱點和走向的揭露性觀察,能夠幫助我們在這次金融蕭條中找到變革的思路。而且本書語言通俗易懂,從溫州小商品市場的老闆到政府高層,都沒有任何閱讀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