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旁觀者,我看到這些情景的第一反應是反感和自豪感夾雜的感覺:對這種普遍的丢人現眼感到反感,為自己巨大的同情心感到自豪。看到歉疚的餐館服務員和慌忙逃避的清潔工時,我會告訴自己我來自哪裡,我絕不會那樣對待任何人。或許我是對的。但是當我把這個想法講給印度人聽時,他們總是跟我說我並不理解,在這裡別無選擇,我太理想主義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曾經嗤之以鼻的東西漸漸習以為常,然後我自己也逐漸這麼做了。我發現自己也隨順了舊印度的態度。有生之年頭一次,我有了自己的兼職仆人。我們的關系是溫暖的工作關系。我給他們大體指導,但讓他們自己去作決定。我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還和他們開玩笑。但是久而久之,我也覺得自己變得不屑一顧起來,更經常地批評他們的錯誤或覺得他們懶散健忘。一開始我在感謝女佣為我做了什麼事情時不再轉頭看著她的眼睛了,後來我連感謝都不表示了,只是像特權階層那樣自以為是地點點頭或者咕哝一聲。我開始冷酷起來,成了統治者,開始對那些伺候我的人不耐煩,不再道歉或表達謝意。
一天晚上理完發,我在孟買市中心叫了一輛出租車。我鑽進出租車,告訴司機我的地址,可他說不送。如果送我他必須在肯普斯角(Kemps Corner )橋下右轉,但那個時候他該換班了,他必須把車交給開夜班的司機,而交車的方向和我去的方向恰好相反。他禮貌地請我再找一輛出租車。我知道高峰時段很難再找到空車,天氣窒悶酷熱,再加上打車不順,印度城市常見的桑拿天更加重了我的怒氣。於是我拒絕下車而堅持讓他送,他堅決不送並提高了嗓門,我也提高嗓門而且開始威吓他;最後他在橋下右轉,匯入了堵車的行列中,雖然他知道走這條路肯定會塞車。
此刻他也不言語了。在新的沉默中,我聽到他儀表盤上的小發光機正播放著歌雅特瑞曼達拉,一首祈求神聖智慧賜予引導的簡單的印度教聖歌,一遍一遍重複著,就像搖籃曲一樣反複循環,令人心境平和。剛才我沖他高喊,現在喇叭沖他尖叫。換夜班的司機肯定會沖他喊叫,他母親也會因為他回家比平時晚而朝他發作。現在他只有這些溫柔的抑揚頓挫的歌,以及它們讓他逃離此刻的能力,一種要想在這樣的世界裡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超脫。
我突然感到胸口一陣疼痛,這種疼痛不是因為他這次忍受的屈辱,而是因為他多年來肯定蒙受過很多這樣的屈辱。這是因為我認識到他是一個人,並且意識到就在剛才我並沒有把他當人看。現在我把他當人看了,我覺得自己差點要哭了。我看到自己的行為只不過是那麼多他忍受的惡劣言行中的一種。我已經暴露出自己身上一個可怕的分歧,不敢接著尋根究底。在那一刻我比過去更清楚地明白印度人為什麼會麻木不仁,那是因為分歧太深了。你能拯救多少人呢?10 個?1 000 個?100 萬個?你看到弱勢群體的那種眼神,空洞單純,渴望你的認可。你知道你說出的一句好話對他們能有多大影響,然而有某種東西卻迫使你不說那句好話。那種依賴讓你害怕,就像一個貧窮情人的要求一樣令人恐懼,因為它表明你的給予就像個無底洞,如果稍稍讓步去關心別人,它就會把你吞沒。
所以他退回到了自己的世界中,認輸了;你也退回到你的世界中,於心不忍地坐著車,然後跟自己說不要為他哭。印度垃圾,比別處的垃圾更要不得。這是我在那天早晨的床墊事件之後得到的教訓。你奴役他們,他們也照樣奴役別人。你對出租車司機大發脾氣,他可以把自己老婆當出氣筒,她則可以去挑兒媳的毛病,而兒媳可以去壓迫清潔工。清潔工也有老婆,清潔工的老婆也有自己的兒媳……如此延續無窮盡,屈辱引起屈辱,主人對仆人,主人對仆人,痛苦一環扣一環地延續下去。
開車經過黑暗的貧民窟或者穿過貧苦的村落時,你問自己:如果這是你的世界,你怎麼逃脫?對抗那些把你看得一文不值的看法,你有這樣的力量去反叛嗎?這樣做需要你多麼憤怒,多麼冷靜,多少勇氣?你該怎麼做呢?
怎麼做?
在尤裡德,我找到了一個答案。這是印度死氣沉沉的中部地區的一個小地方,一個有5 萬人口的小鎮。為了去那裡,我從孟買飛到發展迅速的城市那格浦爾,這裡正在修建一座氣派的新機場。然後我就離開了秩序井然的世界,上了一條幾乎能把人颠散架的公路。從孟買到了那格浦爾,我發現人們對生命已經沒那麼重視了,從那格浦爾到尤裡德的路上,這種感覺進一步加深。不遵守交通規則,橫行霸道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頗有敢死隊的精神。司機們在公路中間開車,即使根本不想超車,確實需要超車時,他們會猛地向右一拐然後猛地向左一拐,和迎面而來的車輛簡直要迎頭相撞。1% 的死亡率在這些路段成了一個可接受的風險水平,是死是活全憑上天安排,而不是司機的技術。
城市被甩在身後,遼闊的平原展現在眼前。遠處層巒起伏的山岩下,一個?鐵皮瓦屋頂映入眼簾。騎自行車的男人們載著一捆捆的樹枝和整麻袋的農產品走在上山路上,他們時而拐到左邊,時而繞到右邊,起伏的山路對於他們細長纖弱的腿來說太過艱難,比城裡人付出的勞動更多但效率卻要低下。大片大片的土地荒蕪幹裂,呼喚大雨的聲音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大更急切。
本文摘自《亞洲崛起與壯大的見證》
本書作者和奈保爾相似,是移民海外的印度後裔,作者受到印度文化和美國西方價值觀的雙重影響。他是印度經濟、社會變革的親歷者。他以一個局内人的外界觀察家身份,對審視印度發展現狀以及未來前景做出了客觀的全新思考。每一個他筆下的印度故事的觀察和評論都非常透徹、精辟。
作為新興市場之一,印度的高速發展令世人矚目。本書從從夢想、抱負、自豪、自由等六個層面講述印度社會發展的變化和人們生活、思想境界的變遷,講述了印度這片古老的土地極度渴望激情、民主、熱烈的思想註入,打破它的階層束縛,迅速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作者採訪了諸多當事人,以獨特而深刻的筆觸,向您呈現了一個所有東西方媒介眼中不曾看到過的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