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一種用感覺溝通的方式

2013-09-01 14:16:07

  21世紀並非如老電影中曾經想象的那樣。未來,我們不會穿著循規蹈矩的衣褲,住在單調的高樓大廈裡、吃著像藥丸一樣的食物。相反,我們所需求的、創造的是一個迷人的、刺激的、多樣化的美麗世界。我們想要閃亮的真空吸塵器和手機;我們想要個性時尚的浴室水龍頭和桌面裝飾品;我們期望每個地段的商業區和街區都能提供咖啡機、豐富的美食、配有自助式圖形工作站的複印店,以及一個可以隨時去修指甲的美甲沙龍;我們想要綠樹成蔭的停車場,具有尖屋頂、門面裝飾美麗的超市,以及像他們出售的轎車一樣引人註目的汽車銷售商。

  美學變得如此重要,以至於它不僅僅是美學家關註的事情了。為了在商業上獲得成功,精明的工程師、房地產開發商以及工商管理碩士們必須認真地對待審美溝通和審美樂趣,因為,我們——也就是他們的客戶需要它們。

  “我們生來——從生物本性而言——就是視覺的、觸覺的生物。”6戴維·佈朗(David Brown)說,他是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藝術中心設計學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In Pasadena)的前主任,也是一位長期關註設計領域的藝術家。這可是世紀之交的一句精辟論述,它同時肯定了人的生物特徵和美學的力量。感官與說話、推理能力一樣,都是我們的本能,而且,它對說話和推理能力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人工制品本身就是用於愉悅我們的視覺、觸覺、情感本能的。佈朗說,設計正從抽象和意識形態上的——“這是好的設計”,變成個人的、情緒化的——“我喜歡這樣的設計”。在這個新的審美時代,我們認可、接受甚至追捧設計博物館館長所稱的“怪異的陰暗面”7。

  這種趨勢並不意味著某一種特定的風格已經全面受到歡迎,或者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創造力豐富的時期。它並不意味著所有人或者所有事物現在都是美麗的,或者人們都認同一些絕對的品位標準。問題不在於風格是什麼,而是哪種風格被有意地、認真地使用,甚至是在那些過去只強調功能的領域。現在,美學的運用領域更為普遍了——不再局限於社會、經濟或者高端藝術領域,不再局限於一些場合或行業,或者僅僅是為了宣揚權力、影響或者財富才進行設計。感官訴求到處都存在,它們正越來越個性化、越來越強烈。

  當然,說美學是普遍的並不意味著外觀和感覺的重要性超越了其他方面,其他的價值準則並沒有消失。我們可能想讓手機外殼閃閃發光,但是首先我們仍然期望它能發揮手機的一般功能;我們期望店鋪外觀好看一些,但是我們也想要好的服務和商品;我們還關註成本、舒適以及便利性。但是,從邊際的角度來看,美學變得越來越重要了。當要決定下一步如何分配我們的時間、金錢或者創造力時,美學正越來越成為我們優先考慮的對象。

  在這樣的前提下,很明顯,“美學”並非指藝術的哲學。美學是我們通過感覺進行溝通的方式,它不是用語言,而是通過人、地點和事物的外觀與感覺創造反應的藝術。因此,美學不同於娛樂,後者需要運用叙述、文字或者複雜、智慧的典故。詩歌的意義無疑是美的,但吟誦詩歌就不一定是美的。壯觀的特效和漂亮的電影明星增加了電影在國外市場上的票房,因為它們提供了一種全球性的審美樂趣,而巧妙的對話,卻是認知的、受文化約束的,不太容易被其他國家的人所理解。美學能為講述故事進行補充,但它本身不會講述。

  美學是展示而不是講述,是取悅而非指示。它的影響是直接的、感官的、情感化的,它們不是認知性的,盡管我們有可能會挖掘分析它們。正如20世紀中葉的一位工業設計師對自己從事的領域所作的評價那樣8,美學“基本上是運用線條、色調、色彩和紋理引起觀者情感反應的藝術”。

  無論美學所傳達的是什麼信息,它們都是預先闡明的——運用的是色彩的含義和字詞的形狀,而不是它們所組成的詞匯意義。審美以一種潛意識的、聯想的方式傳達意義,就像我們直接的感官經驗提醒我們缺少了一些東西——記憶或者想法。這些聯想可能是普遍的,就好像迪士尼的大眼睛卡通人物做出的動作對小孩天生具有吸引力。又或者,它們會因不同的人、不同的地點和時間而發生變化。

  盡管我們經常把美學與美等同起來,但這樣的定義太狹獈了。根據藝術作品的創作者想要的不同效果,展示在我們面前的東西有時可能非常醜陋、令人不安甚至是恐怖的。電影《七宗罪》中那粗糙、背光、看似不流暢的畫面和驚悚的褐色圖像形成了恐怖電影的新風格。美學也可以利用新穎的事物、典故或者幽默而不是美引發人們的積極反應。法國設計鬼才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設計的帶臉蒼蠅拍就談不上有多麼美,只是體現出一種奇特的樂趣而已。

  審美效應始於普遍的反應,但是這些效應總是在一定的個人和文化背景下產生的。我們可能?歡年代久遠的畫作,因為它看起來質樸;我們喜歡黑色皮革,因為它讓我們覺得性感;我們可能喜歡輕松的流行音樂,因為它讓我們想起了年輕時的美好時光。有些新事物可能是有趣的,有些熟悉的東西可以給人帶來安慰,但它們都與理想的美無關。在女性時尚界,寶石色一度非常流行,到了20世紀90年代後期流行的色彩是黑色、灰色和米黃色,這些中性色彩看起來冷靜而精致,2000年熱帶色彩開始盛行,將人們從過去的灰暗色彩中解脫出來。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類通過感官接受活動感知發生的變化,如新的視覺要素、更大或者更柔和的聲音、新的氣味等,而不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因為審美是在前理性(prerational)的水平上進行的,因此,它可能會引起人的不安。對於愛恨關系,我們有整體的思路。作為消費者,我們享受感官訴求但是不願受人擺佈;作為生產者,我們並不想努力在美觀設計上取勝。作為柏拉圖和清教徒的後人,我們懷疑感官印象是欺騙性的、本質上虛假的東西。美學是“誘惑性外表的力量”9,一位評論家說。它“取悅我們的眼睛,掩蓋了問題的特性和本質”。

  但是,取悅眼睛也有其真正的價值。審美樂趣本身有其特性和本質,事物的外觀和感覺會挖掘深層次的人類本能。正如佈朗所說的,我們是“視覺的、觸覺的生物”。我們喜歡改善我們的感官環境,這種樂趣是真實的。訣竅就是享受審美樂趣,不要將審學價值與其他價值準則相混淆。

  美國理論家埃倫·迪薩納亞克(Ellen Dissanayake)將藝術定義為“創造特別”(making special)10,旨在“獲得超出最低必需水平的感覺和情感滿足”的行為。她認為“創造特別”的天性是普遍的、與生俱來的,是進化後的人類生物本能的一部分。她對藝術的定義可能是充分的,也可能是不充分的,但是這個定義確實為我們的審美時代提供了有意義的解析。在一個世紀或者更長的時間裡,人們主要關註的是其他目標——解決制造問題、降低成本、生產廣泛使用的商品和服務、提高便利性、節約能源等——我們越來越致力於做讓我們的世界變得特別的事情了。在生活中越來越多的方面,越來越多的人從看待人、地點、事物的外觀和感覺的方式中得到了樂趣和價值。無論什麼時候,只要有機會,我們都在普通功能的基礎上改善感官、情感訴求。

  “美學,不管人們承認與否,是你正在購買某些商品的理由。”11一位購買設計高雅的蘋果iMac電腦的人這樣說,這款電腦的屏幕下方是一個可旋轉的半球形底座,就像台燈一樣。他喜歡這台電腦的性能,但他更喜歡它的外觀。一台電腦不必非得做成像盒子那樣笨拙的形狀,它也可以體現出主人的品位和個性。

  “在兩台電腦都能滿足你的其他各項性能標準的情況下,令你放棄康柏而選擇IBM的原因12,可能僅僅是因為與灰色相比,你更喜歡黑色,只要這一個理由就足夠了。”一位作家在以女性用戶為主的電子村網站(iVillage Web)上給想買電腦的人提出了這樣的建議。“顔色可能或者必然會成為一個重要的標準,事實上,市場上充斥著大量性能好、價格實惠的電腦,這樣,你就可以像挑鞋子一樣,自由選擇喜歡的電腦款式了。”過去,所有的電腦看起來差不多都一樣,現在,它們也將各具特色。

  一家鹽湖城的雜貨店進行了徹底的裝修13,令購物者大加贊賞。灰色的外牆、刺眼的熒光燈、高而狹窄的通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溫馨的紅磚、活動式投射照明燈,相關的物品分區擺放在低矮的貨架上,星巴克咖啡店在前方歡迎顧客光臨,它散發的怡人香氣又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感受。“我體驗到的是更多的平靜,更多的愉快,”一位女士說,“這是不同尋常的改變,我們很喜歡。”購買日用品仍然是個苦差事,但是現在,至少購物環境能給你提供一些特別的東西。

  一位住在華盛頓市區(一座以遲鈍、落伍而聞名的城市)的政治作家說14,與10年或15年前相比,自己更重視著裝了,而且從中得到了很多的樂趣。“我努力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一個季節裡,不要穿同樣搭配的套裝、襯衣和領帶,”他說,“我用這樣的方式告訴自己,每天都是特別的一天。”曾經被視為不必要的奢侈,甚至被懷疑為放縱的“創造特別”,現在已經成為個人、社會和企業的迫切需要了。

本文摘自《美學的經濟Ⅱ》


  美學變得如此重要,為了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工程師、地產商、管理者都在重新審視美學溝通與美學趣味。21世紀是美學經濟的時代,而新美學經濟時代的顯著標志是多元風格的共存。
  弗吉尼亞·波斯特萊爾以32個微型觀察描述了美學經濟在美國崛起的過程,從文化的角度重新審視美學價值的本質,及其與個人、經濟和社會生活的關系;觀察我們生活中的多元化風格,探讨在美學經濟時代中,生活與工作、樂趣與意義之間是怎樣的關系。
  書中所涉領域極為廣泛,通過對時尚產業、房地產、政治現象、建築設計、產品設計及經濟等不同領域的觀察,作者巧妙地叙述了人們對美的迫切需求,以極具開創性的手法描繪出美學與風格的民主化過程,對我們當前的生活方式做了一次非常精彩的檢驗!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