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投機的特殊體驗:苦海,地獄,天堂
操盤手青澤著《十年一夢--一個操盤手的自白》,副標題‘獨自徘徊在地獄與天堂之間‘。這個副標題揭示了作者從事金融投機業十餘年真實感受。天堂代表成功體驗,地獄代表失敗體驗,如此感受皆來源於交易成敗得失,將金融投機體驗比喻為天堂和地獄既沿用了世界金融中心美國華爾街的說法,更準確表達了中國股票期貨操盤手切身體會,不論在哪裡或在什麼時間進行投機交易,這些體驗都是一樣的。作者還用下面一段話概括金融市場特徵和投機者境遇:
‘我總以為投機市場是一個苦海,茫茫無邊。大多數人即使經過艱辛的努力,付出巨大代價,在交易中學習、積累了無數的知識和經驗,最後也沒有絕對保證,他一定達到期成功的彼岸‘
天堂感覺對大多數投機者來說,或許只是稍縱即逝的夢想,更多時候他們所面對的可能是地獄感覺,是夢想跨越地獄從而進入天堂卻又難於跨越的苦海。
對於一個已經成功的操盤手為什麼有這種看法呢,我想是基於這樣的事實判斷:一、大多數投機者成為市場中的輸家,只有少數人成為贏家,這個事實像定律一樣存在,現代金融市場誕生一百多年以來沒有改變過,作者觀察週圍的現實也如此;二、作者作為一個始終參與中國股票期貨市場的投機者,對探尋交易成功之難之苦深有體會,金融投機對一個交易者有極高要求,而大多數投機者並沒有符合要求。
人們一般習慣於將不容易做的事或事業皆視為苦海,非投機市場如此,而超渡苦海的方法也很多,如學海無涯勤作舟,強調勤為方法,又如佛語苦海無涯回頭是岸,強調醒悟回頭的重要性。在這本書裡作者以親身經歷及他人經歷,勸告一些人回頭是岸,勿做自已不擅長的投機事業,卻又要求另外一些人認真刻苦地學習跨越地獄到達天堂的方法。本書不是一部關於投機失敗的書而是一部如何從失敗走向成功的書,書中詳細記錄了作者十幾年參與中國股票期貨的投機生涯,記錄了作者如何從一個新手、老手成為高手的歷程。本書具有榜樣力量,定能鼓舞一些投機者,沿著作者成長的足迹,邁向成功彼岸。
作者十幾金融投機生涯包括中國股票交易和期貨交易,真正讓作者投註精力去研究的是期貨交易,個中原因與期貨特有吸引力有關。中國股票期貨市場差不多同時產生,期貨發展經歷了數年治理整頓,但期貨雙向交易機制給不少操盤手許多交易機會,股票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治理整頓,但不完善的單向交易機制加上熊牛反複交替出現,使不少操盤手難找不到用武之地。期貨特別魅力之一就是不斷滋生操盤手的夢想,提供無數實現夢想的機會,它值得有所作為的操盤手認真研究,窮盡畢生精力也在所不辭。
期貨市場遠比股票市場波動激烈,風險大。作者95年初涉中國期貨市場的感覺是這樣的:‘這一年,我的命運就像坐過山車,上天入地,急速變化。‘上窮碧綠下黃泉‘,我獨自一個徘徊在天堂與地獄之間。--這一切皆源於期貨。‘這一年二月他參與‘327‘國債期貨交易,一夜間淨賺690萬,而八月份卻打聽内幕消息做蘇州紅小豆出現巨虧,達到萬劫不複境地。
我們知道,期貨風險之大源自於它經常受到一些突發事件或消息影響,源自於它的保證金槓桿效應,而中國期貨市場早期不規範發展,使期貨交易風險進一步加大。不規範的市場對於市場操縱者來說可能是天堂,而對於中小投機者來說可能就是地獄,因為當時的市場就是主力機構與中小投機者憑借資金進行的博弈。像其他中小投機者一樣,作者多次失敗體驗不完全從自身尋找原因,因為市場環境就是一個陷阱,某種程度上決定了當時中小投機者不戰而敗的結局。
盡管當時市場環境足令為中小投機者擔憂,作者沒有把所有失敗原因都歸咎到市場環境或客觀方面,他關於金融投機的地獄之感始終沒有變化,在不規範的市場如此,在規範的市場亦如此,這就說明如此感覺是超時間和地域,故而也是真實的。因此,要求中小投機者想到天堂感覺時,要多想遭遇地獄的苦痛,想通過天堂之路多坎坷,或許這正是作者經常描繪金融投機地獄感覺的意義吧。
好在本書不是關於失敗的,書的主旨是一個操盤手如何從失敗走向成功,有不少内容寫到交易失敗的苦痛,也有不少寫到交易成功時的暢快淋漓感受。地獄感受是會在一個潛心研究的操盤手身上發生變化的,隨時間推移、閱歷愈來愈豐富,這種感覺會愈來愈少、愈來俞淡薄,而天堂感覺則愈來愈多、愈來俞濃重。十幾年金融投機經歷已經把作者從一個新手、老手成長為高手,一次次失敗與成功經驗總結,讓作者著實找到通往成功的道路,在他的身後,地獄越來越遠,而天堂閃亮在前!從這個意義上講本書也是寫一個操盤手尋找投機天堂感覺並發現投機天堂的,只不過這個過程很艱難,告誡投機者務必有足夠的思想準備。
二、本書内容特點及叙述方法
本書以第一人稱為叙述主體,寫操盤手--‘我‘内心獨白的投資著作,主要内容寫‘我‘過去十幾在中國股市期市投機生涯。
但全書内容不完全是回憶性的,因作者目前仍然活躍在中國股票期貨市場投機第一線,這決定了全書故事主體--‘我‘的經歷仍然延續,決定了書中相關内容論述帶有時段性,不同時間相同内容有所比較,相同的經驗方法對不同時期的市場作出極有價值的判斷。舉例來說,1994年7月上證擇時數跌至400點,盡管市場上仍有人說要見180點,作者從市場心理判斷那已是熊市末期特徵,毅然決然入市抄底。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是正確。到今天4年熊市把股指推低至1200點,作者根據經驗再次斷定,再崩盤下跌不可能,應堅定做多信念。又比如論述機構投機者的逆市交易時,既談數年前國際期貨上的裡森事件橫濱中男住友事件,又談了近年中國企業中航油事件及最近發生的LME中儲銅事件。書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作者對現實的判斷基於歷史經驗,是歷史經驗的合理延伸,如此叙述不僅豐富了全書的内容,而且對我們正確認識現實不無裨益。
全書還是一部批判性著作,作者回憶無數次成功失敗交易,不僅僅還原歷史,他很註意歷史與現實不同,那就是一個過去很幼雛的自我與現在一個成熟的自我的區別,以一個成熟的自我的身份和過去一個不成熟的自我進行對話,對不成熟自我進行深刻分析和認真診斷,可以說全書包含不少對不成熟的投機者審視和批判内容,這種審視和批判對於我們了解一個操盤手成長的心靈歷程十分有意義。
本書全面地揭示在一個特殊環境下中國股票期貨操盤手成長的特殊歷程。這裡面第一個特殊是環境特殊,中國股票期貨市場發展十年有餘,大部分時間發展並不規範,不規範的市場加上剛改革開放形成的畸型的投資投機理念,使市場亂象百出,作者的交易理念多少受到影響。第一個特殊是面對知識經驗缺乏,作者認為操盤手成功關鍵在於内省,在於心靈與市場不斷碰撞中受到砺煉和完善。對成功要素理解不充分,使作者走了不少的彎路。
1/7 1 2 3 4 5 6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