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世紀60年代以後日益體現的利率管制弊端

2013-10-19 14:31:59

  20世紀60年代以後,以"Q條例"為代表的利率管制乃至金融管制措施越來越不適應經濟金融的發展,其弊端逐漸顯現。

  首先,僵化的資金價格不能使資金向優質銀行配置,經營能力強的銀行規模難以擴展,無法通過正常的市場競争實現銀行體系内的優勝劣汰。

  其次,僵化的利率管制不能適應當時通貨膨脹的嚴峻形勢,銀行經營困難,難以應對證券市場的挑戰,金融體系出現不穩定。20世紀60年代,美國通貨膨脹率曾一度高達20%,市場利率開始明顯上升,有時已經超過存款利率的上限,銀行存款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急劇下降。同時,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和金融國際化、投資多樣化導致銀行存款大量流向證券市場或貨幣市場,傳統銀行業務急劇萎縮,一些存款性金融機構出現了生存危機。如1966年、1969年銀根緊縮、貨幣市場利率上升時,"Q條例"導致存款利率上限調整滞後且不充分,資金大量從銀行流向貨幣市場,造成金融體系不穩定,造成了美國儲蓄和貸款協會危機。

  再次,金融體系的扭曲限制了貨幣調控機制發揮作用。銀行存款利率上限的規定限制了銀行吸收存款的能力,當資金需求旺盛時,造成信用供應不足。如1966年後銀行接連發生多次信用危機。同時,為了擺脫經營困境,銀行創造了大量新金融工具來逃避管制、擴大資金來源,這在增加流動性的同時削弱了中央銀行貨幣調控的能力。如20世紀60年代末,商業銀行發明了利率可以自由浮動的回購協議(repos);到了20世紀70年代,儲蓄機構發明了可轉讓支付命令(NOW)賬戶、電話轉賬系統(TTs)、自動轉賬服務(ATS)和股金提款戶(CUSDA)等業務。金融創新活動中還形成了專門投資於貨幣市場高質量短期債務工具的貨幣市場基金(將小戶的資金集中起來,以大戶的姿態出現在金融市場上),投資於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存單、短期國債、回購協議和銀行承兌匯票等。這些新型金融工具規避了"Q條例"的限制,可以享有定期存款的利息,又能隨時變現和支付結算,貨幣市場基金還可轉換為資本市場的其他基金。

  20世紀70年代,美國開始出現了銀行業經營危機,銀行破產數量逐年增加,到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達到最高。根據FDIC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直到1973年美國的商業銀行數量保持在13000~14000家;1974年銀行數超過14000家,達到14230家;1984年銀行數最多,達到14483家;其後逐漸減少,1995年減少到不足10000家;1997年為9143家。當然這些銀行數量的減少不僅僅是因為破產和倒閉,很多銀行的問題是由於兼並重組造成的。

  除了破產銀行大幅增加外,各種類型金融機構也紛紛出現經營困難的局面。據統計,全美前10大銀行中有5家在1987年出現虧損,1988年雖然有所好轉,但1989年又由於向不動產和支持企業進行槓桿收購的貸款的不良債權急劇增加,使美國銀行業的利潤再度大幅下滑(姜瑤英.20世紀90年代美國銀行業的改革與戰略[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本文摘自《利率市場化的全球經驗》


   本書通過比較研究,分析和總結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俄羅斯、印度、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拉美三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利率市場化經驗,對比了其利率管制的形成原因、改革的步驟、改革前後的宏觀經濟環境、金融機構狀況、金融法律環境以及貨幣調控方式方面,回答了什麼是金融自由化的内在動力,利率市場化給金融行業的整體模式、金融穩定帶來的影響和挑戰,利率市場化與利率調控手段之間的關系等重要問題。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