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選擇做產品經理(2)

2013-10-19 15:27:58

  二、有利於個人能力的積累

  很多人在選擇行業時,不僅僅是看這個行業是否是朝陽行業,還會考慮這個行業和職位是否能給自己鍛煉的機會,以及日後的發展空間。業内流傳這樣一句話:"產品經理是CEO的學前班",既然大家都這麼說,肯定是不無道理的。接下來,就來分析一下做產品經理為什麼能讓個人能力得到積累。

  1.思維得到訓練

  產品經理很多時候要寫匯報文檔。如果不能直觀形象地表達一件事情,容易受到質疑,所以高挑戰環境下,需要產品經理更好地運用思維方式,來應對這些情況。

  以做PPT為例,比如在講述"O2O(OnlinetoOffline)模式"時,經驗告訴我們畫一個概念圖比直接用一段文字描述來得有效。而在用圖和符號表達一個抽象概念的過程中,又讓我們對形象化思維(信息可視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再比如說抽象思維。一般情況下,一個大型網站都會鍊接很多的頁面,可能普通用戶和網民不太能看出其中的規律和奧秘。但作為產品經理,要第一時間找出這些網站的規律,這就必須要有抽象思維能力。比如說,我們可以把網頁信息抽象為:home(首頁)、channnel(頻道頁)、category(類目頁)、list(列表頁)、detail(最終頁)幾類核心特徵模闆頁面,這樣就容易多了。

  工作中很多時候,產品經理介紹一個東西或設計一個東西時總要被問一系列的"為什麼":為什麼這樣做?為什麼你覺得OK?面對這一系列的追問,產品經理不得不進行更多的推導論證,這也就促進了自己不斷地進行結構化思考。

  很多事情做起來都是有困難的,管理學稱為"讓你跳一跳才能夠得著"。所以排除萬難拿到結果,完成KPI(KeyPerformanceIndicator)的產品經理,會養成逆向思維的習慣。就是目標定在那裡,你要根據現狀進行倒推,確定要創造什麼樣的條件,才可以達到進入下一個階段的槓桿點。

  2.執行力得到訓練

  溝通是執行力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產品經理要和交互、視覺、前端、後端、測試人員打交道,還要培訓客服,聯合運營和市場一起協同工作,同時還得向老闆和外部夥伴進行匯報。這樣的生存環境決定了:不會溝通、不懂得溝通的產品經理必將被淘汰。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國務院發佈公文,各省市按照命令去執行,這裡的執行力是由國家的行政制度所保障的。但產品經理沒有行政權,一旦需求分析不到位、傳達不到位、執行不到位,工程師就會罷工,交互設計師就會來挑戰你,視覺設計師就會不按你的意願做,沒準測試人員會再給你插把小刀,說你邏輯混亂。

  產品經理不是一開始就有決策權的,需要不斷地通過自己的產品、項目為自己加分,慢慢地積累決策信任權。所以不管是軟磨硬泡,還是連橫合縱,產品經理都得讓自己負責的項目有結果,一直沒結果就無法立足。夠鍛煉人吧?

  3.實際演練的機會

  付出和得到其實是成正比的。之所以有"產品經理是CEO的學前班"這種說法,是因為CEO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不斷深入行業、盤點資源、分析優劣和機會,組織協調將企業推向一個更高的市場。

  而產品經理其實在某個層面上也做著同樣的工作:不斷進行深入的競品分析,幫助企業決策者(可能是CEO)進行決策,了解企業目前的資源和優勢,對比分析競争對手。平時的工作中也需要不斷地溝通和協同,在這些方面和CEO沒有太大的差異。

  唯一的區別是:在企業裡,產品經理對資源沒有最終的決策權,更多的是建議權。這也是很多產品經理當自身的能力足夠、對行業的理解深入且時機成熟時,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創業,成為一名新的CEO的緣故。

本文摘自《產品經理修煉之道》


   《產品經理修煉之道》由資深產品經理、中國最大的產品經理沙龍Pmcaff創始人費傑親自執筆,微軟、騰訊、百度、新浪、搜狐、奇虎、阿裡雲、Evernote等國内外20餘家大?互聯網企業資深產品經理和技術專家聯袂推薦。用系統化的方法論和豐富的實戰案例解讀了優秀產品經理所必須修煉的產品規劃能力、產品設計能力、產品執行能力,以及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旨在為互聯網產品經理打造核心競争力提供實踐指導。
  全書一共4章,運用大量總結性的觀點闡釋了產品經理的工作流程、工作方法以及思維體系,力避冗長的描述,用精辟的語言和經典的案例解讀了各種產品問題的表象和背後的本質。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