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產品經理的幾個誤區(1)

2013-10-20 08:54:41

  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所以才會有誤解存在。比如,某本書一直很強調產品經理的戰略思維、價值,新人在看這本書的時候,由於分辨能力還不夠,所以下意識裡就會把這些東西放大。

  另外,也有一些入行不久的朋友,缺乏對產品經理的充分了解,以為掌握產品技能就是全部了。而互聯網產品經理相關人才比較缺乏,這就導致他們很容易產生膨脹感。其實可能只是半桶水,略懂皮毛。仔細分析一下可知,大多數誤解的產生,是因為靜態地、片面地、孤立地看問題所致。

  一、理性看待產品經理崗位

  理性看待,其實也就是從客觀的角度上去看待,不要過於主觀。

  1.產品經理不是經理

  做了產品經理,過年回老家時,一發名片親朋好友便會說:"混得不錯啊,都經理了。"很多產品經理剛入行的時候,也會對這個職位持有同樣的看法。從心理學上講:人們天生有一個本能,下意識挑自己好的一面放大。在"產品經理"一詞中,"經理"其實是一個動詞,可解釋為"經營管理"的意思。所以,產品經理更像是對產品(需求)經營管理(負責)的人。

  在大多數公司中,產品經理其實是專業(Professional)崗位,而不是管理(Management)崗位。說得白一點:產品經理就是負責做事的,而不是管人的。說到做事,前面也大致分析過幾類產品經理的職責範圍。這裡再給大家舉個例子:

  ZC2009年加入新媒,是中國移動飛信的產品經理。他負責的更多工作内容是:

  1)競争對手分析。

  與市面上已有的IM(InstantMessaging,即時通信)軟件,比如QQ、阿裡旺旺、MSN、Gtalk、Skype等進行對比分析,尋找基於功能的差異。

  2)新功能的規劃。

  規劃飛信的功能價值體系,尋找其獨有的價值點。在進行一系列準備後,ZC擬定了一套迷你飛信方案,並向公司的領導進行了匯報。

  3)產品的研發上線。

  和公司的工程師、美術設計師、交互設計師一起設計迷你飛信的具體功能,並讨論怎麼讓用戶更換著使用,最後他和工程師一起將此產品研發出來。

  4)產品的優化叠代。

  與市場的同事一起推廣迷你飛信,最後很多用戶都使用了這個產品,而且反饋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工程師根據用戶的反饋不斷地對產品進行叠代、升級。

  在這個過程中,ZC更多的是想辦法將飛信這個產品不斷地向前推進,促使其面市和改善。看吧,這和人們眼裡經理應該具備的權力還是不太一樣吧!

  2.不同階段職能不同

  隨著能力的提高,產品經理也慢慢地會被授權去承擔一些產品經理招聘、培養新人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產品經理還是沒有資源的決策權,錄用、獎懲、開除這些還都是由上層管理者決定的。

  當產品經理一詞中的"經理"成為名詞時,則表示他的崗位職能變了。這個時候產品經理就具有一定的管理屬性了,更像是產品經理的經理(即產品部經理或者直接對外稱經理)。

  接著前面的例子:

  ZC由於能力突出、業績明顯,後來晉升為產品總監,開始獨立帶團隊了。這個時候,擺在他面前的現狀是:產品項目比較多,他一個人已經忙不過來,下面的產品經理能力又跟不上,只能勉強維持現有的一小塊業務。很多想做的項目,由於沒人負責以致擱淺。

本文摘自《產品經理修煉之道》


   《產品經理修煉之道》由資深產品經理、中國最大的產品經理沙龍Pmcaff創始人費傑親自執筆,微軟、騰訊、百度、新浪、搜狐、奇虎、阿裡雲、Evernote等國内外20餘家大?互聯網企業資深產品經理和技術專家聯袂推薦。用系統化的方法論和豐富的實戰案例解讀了優秀產品經理所必須修煉的產品規劃能力、產品設計能力、產品執行能力,以及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旨在為互聯網產品經理打造核心競争力提供實踐指導。
  全書一共4章,運用大量總結性的觀點闡釋了產品經理的工作流程、工作方法以及思維體系,力避冗長的描述,用精辟的語言和經典的案例解讀了各種產品問題的表象和背後的本質。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