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黜中央銀行

2013-11-09 10:25:50

  1825 年,伊利運河的水提前兩年流進哈德遜河,這項飽受争議的工程打通了密西西比與紐約之間的通道,不僅帶動交通運輸的發展,也極大地促進了商業貿易的大繁榮。就像歷史書中記載的那樣:“許多紐約商人對從新澤西州到哈德遜一代的衆多小礦山和鑄鐵廠非常感興趣,他們為之提供資本和發工資的現金,而原料供應則從上遊運來,產品運往本地和國外市場。”

  結果僅憑借當年的稅收,便足以償還修建運河外借的債務,這進而促進運河概念的大受歡迎。仿佛一夜之間,美國的運河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它們不滿足於在本土融資,紛紛跑到規模更大的倫敦金融市場,幾乎所有運河公司發行的債權都能得到超額認購。

  在這場空前宏大的運動中,並非所有的項目都如伊利運河那樣出衆。實際上,很多新生的運河公司完全不具備招股說明書標榜的那種能力,就像紐約那家供水公司一樣,它們更在意從債券市場籌集到多少資金,對於實實在在的項目興趣無多,即便有,也不能確保投資人利益。

  在此起彼伏的熱點概念支撐下,投資者還有很長的歡樂時光。運河狂熱過後,西部土地開發和鐵路建設盛行一時。從1829 年到1837 年,銀行數量暴增一倍,發行的債券總值翻了3 倍還多。這期間,鐵路證券成為華爾街金融市場的主要產品,先後有4 家鐵路公司在交易所挂牌,伊利公司把歐洲投資者的資金源源不斷地從倫敦送回美國,用於伊利鐵路的建設。

  隨著金融業的繁榮,在華爾街從事證券買賣的人數迅速增多,交易量也隨之攀升。1835 年6 月26 日,紐約股票交易所曾創下日交易量7 825 股的歷史紀錄。到1836 年的時候,有81 家公司的股票挂牌銷售。華爾街已經擁有了固定的股票交易所,但大部分交易還是在大街上進行。

  紐約逐漸展露出金融中心的迹象。華爾街一刻不停地釋放著驚人能量,1835 年,一場毀滅性的大火也不能摧毀它,這讓它看起來似乎不可戰勝,就是在這場大火中,J. P. 摩根的祖父開辦的保險公司因為堅持賠付聲名鵲起,展示了金融在災難面前的修複力量。然而,當傑克遜總統頒佈新的財政計劃的時候,華爾街乃至整個美國都被投機者拖入泥潭,大蕭條來臨了。

  作為堅定的傑斐遜主義者,傑克遜總統對銀行懷有深刻的懷疑。他不認為一個強大的中央銀行可以給金融市場帶來必要的穩定性,更無法容忍哪怕微不足道的投機,於是親手取締了美利堅合衆國第二銀行——當時的美國中央銀行——這直接導致美國在隨後的一個多世紀缺少中央銀行,恰恰給後來華爾街23 號的主人J. P. 摩根提供了媲美中央銀行的機會。

  1836 年,傑克遜決定遏制地產投機,發佈了他的“硬幣循環”政策,要求土地購買者必須使用金銀幣而非紙幣支付。這項政令固然打擊了投機活動,但也把美國帶入史無前例的經濟危機。

  接下來的一年,那些黃金儲備不足卻發行大量債券的銀行因無力支付而紛紛破產:股市暴跌,運河概念迅速貶值;倫敦緊縮信貸,國外投資者不再願意購買美國債券。美國金融市場墜入寒冬。再加上農業歉收,貿易逆差以及棉花價格下跌等因素,大恐慌撲面而來。從曼哈頓島的華爾街到廣袤的中部,再到美國西海岸,每一個州政府都開始發出破產者的歎息。

  這時候,一個籍籍無名的弗吉尼亞券商登上了歷史舞台。他,就是摩根財團的“開山鼻祖”喬治-皮博迪。

  

本文摘自《華爾街23號》


   先有華爾街,後有紐約城,再有美利堅國。本書以摩根家族以其建立的摩根財團為線索,描繪出當今世界金融中心、美國華爾街的風雲歷程。
  近百年來,摩根財團像巨人一樣支配著整個金融世界。作為民間銀行家,它一手操作通用電氣公司?美國鋼鐵公司等商業巨頭的重組,甚至建立了美國中央銀行(美聯儲)的雛形。作為摩根財團曾經最重要的掌舵人J.P.摩根,華爾街有句諺語: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創造了世界,但在公元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先生重組了一回。一百年來,有人稱贊他是工業化進程中的英雄,也有人诋毀他是貪婪的強盜大亨。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