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中國際金融高層如何看待中國(2)

2013-11-09 11:20:48

  會議充滿了交鋒,效率很高。根據筆者的觀察,此次會議最直接的贏家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其總裁,通過此次會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直接了解到了不同背景群體關於國際金融改革的訴求和建議,而且拉近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作為備受關註的國際金融組織與不同背景群體間的距離。應該說,此次會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兩個小時的會議時間很短,但極其高效。筆者總結了如下4 個方面的觀點,特別值得我們關註。

  一、國際金融危機的性質:核心國家的私營部門闖的大禍會

  議中不少發言人尤其是從事一線工作的國際金融參與者明確指出:這次金融危機不是爆發在拉丁美洲、亞洲等國際金融體系的邊沿國家和地區,而是發生在國際金融體系的核心國家,如美國和英國。更重要的是這次金融危機的問題不是出現在政府本身的管理機制,如財政預算、國際收支、匯率,而是出現在私營部門,這是一場私營部門的金融危機。但政府的責任也難以推脫,政府責任就是應該積極地營救私營部門,並在金融危機度過之後讨論如何改進政府的監管,幫助私營部門,以防止私營部門出現類似問題。這一觀點在學術界也許不太新鮮,但是出自一些直接從事國際金融一線工作,並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獲利的某些大金融家之口,還是令人深思的。

  二、國際經濟失衡:不指責中國但期待中國轉向

  不能歸咎於中國,但對中國有期望。會上大家對國際經濟失衡進行了熱烈的讨論,極個別的發言人提出中國有責任,貿易順差國有責任,它們的責任和貿易逆差國是對稱的,未來應該利用這場世界金融危機的壓力對貿易順差國以及大量積攢外匯儲備的國家提出制裁。這種觀點一提出就遭到了大多數人的反對。反對的理由有兩個:一是國際經濟失衡的調整是長期的問題,不應該在短期,在金融危機爆發之時讨論,此時讨論國際經濟失衡只會阻礙和放緩應對世界金融危機的步伐。另一個理由是這種矛頭指向貿易順差國外匯儲備高餘額的國家,在國際政治上是不可行的。即便是在歐盟内部政治溝通相對容易的國際環境中,針對那些長期以來沒有執行財政紀律性的國家,出現貿易逆差和財政赤字的國家也難於提出批評和監督,更不用說在全球範圍内對貿易順差國提出各種指責。這是一種基於現實國際政治環境的結論。最值得我們關註的觀點是,在會議上幾位非常重要的發言人不約而同地指出:中國高儲蓄率的宏觀經濟態勢,將很可能保持相當一段時間。這一點中國經濟在短期内是很難改變的,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也希望中國經濟將自己的過多儲蓄由流向發達國家和地區,例如美國和歐洲,轉向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包括非洲。由此可以減少發達國家對中國經濟崛起的疑慮,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一些發展中國家進一步發展,讓全球受益。

本文摘自《亂世中的大國崛起》


   金融海嘯、歐債危機、美債危機、北非動亂……
  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亂世。中國的崛起只能在這個亂世中謀求。
  亂世如何崛起?這是本書所關心的核心話題。
  作者以宏觀視野解讀當下亂世的世界格局與中國的應對。從多個角度對現在與未來的中國經濟關鍵問題做了犀利剖析,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動力作了大膽的思考與預測。
  作者睿智地指出中國的崛起根本在於自身站穩腳跟,務實地調控經濟運行,堅定地推進改革,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經濟金融改革。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