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模式(5)

2013-11-10 13:10:26

  改革開放以後直到九十年代中期,大部分人還都沒多少錢,有錢的是下海的,經商的,做出口貿易的民營企業家。在這種出口主導的經濟增長中,掌握權力的官僚階層不但不能直接獲得利益,而且還要承擔通脹帶來的生活壓力。時間一長他們的怨言就大了。“老子拼了命打江山,到頭來還不如一個小商販“,“老子為黨工作一輩子,還比不上個體戶“,等等諸如此類的牢騷還是有分量的,從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來看,也並非毫無道理。我們知道在傳統文化裡人被分成“士農工商”四等,“商”是最後一等。如今商人超過農民和工人也就罷了,要超過掌握權力的“士”階層,整個體制從文化心理上接受不了。

一方面是超發的貨幣需要找一個去處以減少生活必需品的通脹壓力,另一方面是體制中的人需要一個分享改革開放成果的渠道。於是就發生了政府主導的財富大轉移,主要手段是住房改革,醫療改革,教育改革。

這些改革是在“打破大鍋飯”的口號下進行的。原來住房,醫療和教育都是福利性質,基本不要錢。政府把這些福利取消,推向市場之後,所有的人一下就失去了安全感,必須開始存錢了。小孩的教育,將來結婚買房,家裡誰生個大病,等等,都要花大錢。這樣一來,雖然人民幣繼續高速增發,這些錢最終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個人的銀行賬號,但大多數人由於缺乏安全感,必須存錢,在日常消費上就不太敢放肆,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生活必需品(吃飯穿衣)的通脹壓力。

我們可以看到這裡邊的邏輯關系。住房,醫療和教育的費用越高,普通人需要存的錢就越多,銀行就可以增發越多的貨幣,GDP就長得越快。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可以拉高土地價格,靠賣地賺錢,各級官員和公務員能分到或便宜買到高價商品房(有點路子的都好多套),而下海經商那批私營企業家手裡的錢就相對貶值了。財富從實體經濟轉移到了房地產,從“商”轉到了“士”的手裡,當然,很多“士”現在也經商了,主要經營的就是房地產行業和其他壟斷行業。

一般經濟學家會把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和世界範圍的其他資產泡沫相提並論,並互相比較。其實兩者性質完全不同。一般來說,資產泡沫由借來的錢吹起來,當大批人還不了債的時候就破滅了(美國的房地產泡沫就是這樣)。而中國的房地產十幾年漲了十幾二十倍,主要是由增發的貨幣而不是信貸支撐的(盡管最近兩年信貸比例有所增加)。嚴格來說這不是由於大衆的投機心理導致的群體賭博,而是官方主導的一次財富大轉移。有些經濟學家以房價收入比等數據論證這個泡沫必破,那是不了解或者忽略了中國國情。房價降不降,降多少,政府說了算,不是像西方那樣由客觀經濟規律決定的。

  

本文摘自《下一個泡沫》


   本書講解了經濟泡沫和貨幣泡沫形成的原理,結合現實世界的各種情況,從“泡沫”這一角度解讀了世界經濟的全貌。經濟無法與歷史、文化、政治等元素割裂開來,我們必須面對這樣一個錯綜複雜的世界。
  這個世界不是烏托邦——簡單得就像《模擬城市》;這個世界也不是地獄——陰謀和陷阱無處不在。本書的作者王希秋先生正是看清了這一點。他的文章裡沒有對經濟理論生搬硬套的機械運用,也沒有為迎合部分國人對陰謀的偏好而歇斯底裡。在理論方面,本書涉及許多宏觀經濟學與貨幣金融學的知識,深入淺出地闡述了30年來世界經濟發展的脈絡;在現實方面,本書強調?中國—美國—歐盟微妙的三角關系,從政治、軍事、經濟的立體視角分析了這出新“三國演義”。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