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進民退意味著什麼?(1)

2013-11-10 13:32:25

  2003年國資委成立,這是對中國經濟影響深遠的一件大事。國資委成立之後,就提出“央企要踢世界杯”——要把國有企業做大做強。怎麼做大做強呢?國資委的思路絕對是空前絕後的——靠行政壟斷來做大做強。2006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資委的文件——《關於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這個指導意見裡面明確提出,“進一步推進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争力較強的優勢企業,”“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主要包括: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重大基礎設施和重要礦產資源,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以及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重要骨幹企業。”

  這個《指導意見》出台後,國資委主任李榮融代表國資委提出對國有經濟結構調整的最新部署:國有經濟要對“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保持絕對控制力,即在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民航、航運等七大行業裡,國有資本要保持“絕對控制力”;而在裝備制造、汽車、電子信息、建築、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勘察設計、科技等九行業,國有資本要保持“較強控制力”。

  仔細觀察這份列入“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目錄,不禁使人疑窦叢生:因為不論是國有資本要保持“絕對控制力”的軍工等七大行業,還是國有資本要保持“較強控制力”的裝備制造等九大行業,大都是第二產業中的主要行業,遍佈非競争性領域和競争性領域,並不都是只有國有企業才能有資格從事的行業。以“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掌握命脈行業”的理由,依托行政力量劃定勢力疆界,在這些行業為國有企業築起壟斷門檻,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借助於政府力量的壟斷行為,有違市場公平競争的原則。國資委的這一部署,其實質是以提高國有經濟“控制力和競争力”為理由,跑馬圈地,借助政府力量瓜分勢力範圍。耐人尋味的是真正應該由國有企業擔任的政策性任務——公共物品的生產和提供,卻未見國資委提起。

  保障國家經濟安全,政府應該是利用國家法律來監管,而不是政府部門來具體操作。國資委用行政權力圍一個籬笆,讓國有企業獨享籬笆裡的市場份額,民營資本就只能望籬笆興歎了。這個不是玻璃牆,這是一個鋼鐵般的圍牆。是利益集團動用各種力量以國企改革的名義建立的圍牆。

  就這麼一個國務院下屬辦公廳轉發的文件,居然把1999年《中共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共中央文件)與2005年國務院出台的《關於促進非公經濟發展的若幹決定》(國務院文件)給否定掉了。

  

本文摘自《你所不知道的冰冷經濟真相》


   分稅制、民生產業市場化、加入世貿,這三大政策決定了近十年來中國經濟的走勢,改變了中國社會的許多基本形態,並對中國的未來產生了巨大影響, 20世紀90年代的三大政策雖然讓中國經濟在進入21 世紀後繼續保持了10年高速增長,但是這個增長卻是以犧牲民衆福利以及導致中國經濟陷入結構性困境為代價的。所以,對過去經濟政策的反思意義是十分重大的,當前中國改革事業正面臨一個十字路口上的選擇,是繼續按照過去模式發展只做少量修補,穩定壓倒一切。還是對過去模式做重大調整探索另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 《你所不知道的冰冷經濟真相》從宏觀經濟政策解讀入手,先後分析了 GDP 保8背後的就業壓力,國進民退的結構性原因,產業空心化的形成是關鍵要素的非市場化等衆多經濟社會問題。力圖為讀者展現一幅中國經濟的宏觀畫卷,希望大家能夠把握時代的脈搏,找到自己的位置。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