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政變(3)

2013-11-10 15:00:25

  在1971年之前的三百年當中,整個西方世界用的是保值的貨幣,主要是金銀。金銀的數量有限,長處是保值,短處是,當工業快速發展,產品大量增加,需要大量增發貨幣的時候,只能通過部分儲備貸款模式,而這種模式有爆發擠兌潮的風險。歷史上美洲新大陸的發現和全球殖民地政策大大緩解了這種風險。美國的情況上一節提到了,工業化的過程伴隨著西部大開發,這樣在西部發現的黃金白銀(尤其是大量的白銀)正好補充了工業化時代需要增發的貨幣。歐洲的情況也類似。十七十八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從中南美洲搶回大量黃金,這兩國的人非常富裕,大量購買歐洲其他國家的工業產品,而英法德等國的工業就得益於這一筆巨額資金(西班牙葡萄牙由於太富了反而沒發展出領先的工業)。從英法德等國的銀行角度看,放出去的貸款可能是實際黃金儲備的幾倍,按理說全社會沒那麼多黃金,應該還不上來,可是工廠借了錢以後生產的東西大量賣給西班牙和葡萄牙了,從外部掙來大量黃金,全社會不僅生產力提高,黃金總量也大增,銀行加倍放出去的貸款竟然都能收回來。

換句話說,當時西方人把在全球各地發現的黃金白銀挖回家,為工業化提供了資本。在整個三百年的過程中,物價基本上是穩定的,這與之前的一千多年農業社會物價和貨幣基本穩定有效銜接,延續了西方社會長期穩定的價值觀。人們非常看重自己的信譽。很少有人借了錢不還,怕被社會看不起。借了錢,有能力還但是不還的行為被認為是不道德的。一般人只要還不到破產的境地,哪怕自己節儉一點也要還上貸款。

但是如今的客觀環境大不相同了。美國政府為了推高GDP數據,經常向商業銀行施壓,讓他們加大放貸力度。整個社會的貨幣增加,人們用這些錢消費進口產品,同時美國的工業逐漸空心化。也就是說,在美國人不斷增加消費的同時,美國本身創造財富的能力在下降,美國實際上無法等價償還向亞洲借的這些債。那麼美國的銀行體系發放的這些貸款,從發放的那一刻起,從本質上說,就已經是壞賬了。雖然作為消費者,美國普通人從銀行借了錢(比如信用卡),還是打算還的,但是美國作為一個整體是不打算還債的。

這個金融系統不斷地借新債還舊債,而且數額越來越大,根本就不可能還,成了個典型的龐氏騙局(Ponzi Scheme)。我們再重新屢一下美國怎麼發展到這一步的。最開始(八十年代)亞洲國家借給美國的錢被用來做研究,當時可能還想著要還。後來發現債越借越多,但是亞洲還繼續借給美國,美元也不貶值。於是美國決策層不僅僅是花亞洲借來的錢了,直接通過銀行大量增發貨幣。結果美元還是不貶值。後來他們不僅繼續加大貨幣增發速度,而且對貨幣的定義都變了。貨幣,債務,信貸,和財富這四個曾經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變得越來越分不清楚了。

比如說信貸的概念。原來它是基於市場經濟中借貸和放貸雙方的一紙合同,意思是放貸的一方相信借貸一方的償還能力。現在政府摻和進來了,它成了個社會現象。華爾街的大銀行即便是知道放出去的有些貸款(比如次級貸)很可能收不回來,但出於以下原因還是會放貸。從金融操作的角度說,他們可以把這些貸款(房貸,汽車貸款,信用卡貸款,等)打包成一些金融衍生物,取個似是而非的名字讓人不明白包裡是什麼東西,評級機構再配合一下給個AAA評級,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把這些垃圾賣到全世界騙錢了。從戰略角度看,因為他們在美國這種靠印錢消費的經濟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一旦出問題,他們有理由相信政府會出手救他們。沒有後顧之憂自然就會大膽放貸,放得越多收利息越多。從銀行的結構上看,如今這年代最大的所有者,或者說持股者,是一些共同基金,養老基金等,是由成千上萬個股民組成的,而他們對任何一家持股的銀行並沒有永久的興趣,隨時可以把股票賣掉。就連CEO們也不是銀行的永久管家,他們的獎勵通常和銀行的股票挂鈎。這樣一來,他們為了短期股票升值就會拿銀行的信譽冒險。

  

本文摘自《下一個泡沫》


   本書講解了經濟泡沫和貨幣泡沫形成的原理,結合現實世界的各種情況,從“泡沫”這一角度解讀了世界經濟的全貌。經濟無法與歷史、文化、政治等元素割裂開來,我們必須面對這樣一個錯綜複雜的世界。
  這個世界不是烏托邦——簡單得就像《模擬城市》;這個世界也不是地獄——陰謀和陷阱無處不在。本書的作者王希秋先生正是看清了這一點。他的文章裡沒有對經濟理論生搬硬套的機械運用,也沒有為迎合部分國人對陰謀的偏好而歇斯底裡。在理論方面,本書涉及許多宏觀經濟學與貨幣金融學的知識,深入淺出地闡述了30年來世界經濟發展的脈絡;在現實方面,本書強調?中國—美國—歐盟微妙的三角關系,從政治、軍事、經濟的立體視角分析了這出新“三國演義”。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