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節:適應頻繁調換

2013-11-15 08:55:45

在美國學習期間,曾蔭權還有一個收獲,便是交下了一位好朋友,那就是日後和他一起在香港政界並肩戰鬥的曾俊華。

在他到達美國之前,曾俊華便已經在美國取得學士學位,隨後,在美國波士頓教育局找到一個職位。但工作的時間並不長,他就對這個職位失去了興趣。畢竟,美國人和中國人,在教育理念上是完全不同的。曾俊華放棄了美國的工作,選擇前往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深造,他選修的也是公共行政管理課程,為期12個月,因此和曾蔭權成了同班同學。

曾蔭權長期生活在香港,對於美國的情況並不熟悉,有了曾俊華這個朋友,自然省了他在美國生活的許多麻煩。而曾俊華之所以選擇公共行政管理這一課程,也是有意想從政,曾蔭權當時的身份,有利於他實現這一意願。

此外,曾俊華在美國生活多年,對於美國公共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識,了解很多,他在這方面不斷和曾蔭權交流,令他受益匪淺。曾蔭權也了解到曾俊華在這方面淵博的知識和過人的才華。

或許是命中註定吧,兩個性情相投,又都是志同道合、才華橫溢的莘莘學子,頓時有一拍即合之感,由此奠定了20多年友誼的基礎。

曾蔭權學成歸來,隨後被安排在公務員事務局工作。這個工作,恰恰是為香港政府網羅人才。而且,曾蔭權回來之後才知道,香港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英有關香港問題的談判正在進行。雖然英國方面並不希望將香港交還中國,可中國的態度卻很堅決。當時,香港社會已經有了一種說法,估計英國根本無法堅持到底,香港回歸,只是遲早的事。

曾蔭權想,假如不久以後香港回歸,那時,目前供職香港政府的英國籍公務員,是否還能留任?是否會跟著港英政府一起打道回府?那時,或許需要更多的香港籍公務員管理香港吧。這正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應該努力勸說曾俊華回港工作。

經不住曾蔭權的竭力遊說,曾俊華放棄了在美國的工作,返回香港。不久,曾蔭權被委任為沙田區政務專員,他提升曾俊華為政務專員助理,協助他本人處理相關政務。至此,兩人在政壇緊密的合作期開始了。

其後,由於過人的才華和出色的政績,曾俊華在仕途上可以說一帆風順。曾蔭權擔任貿易署長時,提拔曾俊華擔任助理貿易署長。香港回歸後,曾俊華又擔任駐倫敦經濟貿易辦事處處長,因為工作出色,於1999年擢升為海關關長,2001年又出任規劃地政局局長,成為香港政府的司局長官員。當梁錦松因為個人問題辭去財政司司長一職後,原工商及科技局局長唐英年接受特首提名,遞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則接替唐英年的職缺,擔任在香港極其重要的工商及科技局長一職。

香港媒體稱,自美國學成歸來之後,曾蔭權的仕途發生很大轉機。這話是事實。曾蔭權此次拿到碩士文憑,可以說是恰逢其時。一來,夏鼎基原本就對他極其賞識,早有重用他之心,但由於當時港英政府對使用華人高級官員有較嚴格的控制,以及曾蔭權本身的學歷所限,使得他的升遷出現了諸多變數。當曾蔭權拿到文憑之後,這一阻力減少了一半。另一方面,此時此刻,英國政府對香港的政策已經處於根本性改變之中,另一半阻力,也迎刃而解。

適應頻繁調換

1982年,曾蔭權帶著優異的學業成績,從美國哈佛學成回港,重新投入政府的工作,出任沙田政務專員及沙田區議會主席,負責當時新市鎮發展策劃的同時,他也在沙田區度過了兩年愉快的工作時光。

曾蔭權秉承父親曾雲處事嚴謹認真的性格,與他一起工作,決非輕松容易的事。

在衆區議員心目中,曾蔭權是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除了工作,還是工作。不過,多虧了這個“工作狂”,短短一年多時間,該區就出現一番新景象。

能力需要證明,更需要去提高。

經過無數次筆試面試,過關斬將,成為政務官,是未來政府部門首長的重要起點。但經常會被調往不同部門去工作,而且往往甫到任便須獨當一面,帶領下屬指揮全局,卻又不會在同一職位逗留太長時間。先後調職多次的曾蔭權,是如何適應如此頻繁的調職生涯呢?               
               

本文摘自《香港騎士曾蔭權》


   香港騎士曾蔭權 曾蔭權生於清貧之家,他曾是為生活而奔波的推銷員;他服務過不同的政府,憑著硬朗、務實的作風,步步高升;他曾作為政務司長統領全港公務員大軍;他曾說:“我是流香港的血、飲香港的水,絕對不會出賣香港人”他宣稱:“用心、務實、為香港”他是真正“本土出品”的政務精英;他在香港是一個傳奇。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