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1950~1960年代銀行業發展的特點(3)..

2013-11-15 09:17:41

    表2.420世紀50年代中至70年代初香港銀行信貸增長概況
    (單位: 百萬港元)
    年份存款總額貸款和墊款總額投資總額
    名義實際名義實際名義實際
    195410681068510510——
    1955113711666326489696
    1956126712677697699896
    19571412139886585610188
    195815831597919927121119
    19592056192113731283133121
    19602682260417201670166157
    (續表)
    年份存款總額貸款和墊款總額投資總額
    名義實際名義實際名義實際
    19613367326923342266232220
    19624311422628492793191183
    19635425521636423502187175
    19646568608145864246271245
    19657251671450384665527476
    19668405757253804847537472
    19678162680253434453590479
    196810367836060384889636500
    196912297960778846159669510
    1970149551083796707007856605
    197118785132291183683351081742
    1972246131608717726115861550988
    年均增長率19%16.2%21.7%17.8%18.9%15%
    資料來源: 饒餘慶著《香港的銀行與貨幣》,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85年。
    隨著工業化的推進,銀行體系的貸款也趨向多元化。據港府公佈的資料,1965年12月,銀行體系的貸款和墊款總額中,制造業所占比重是19.6%,主要是對紡織,鞋類和服裝,金屬制品和工程,橡膠、塑膠和化學品的貸款和墊款;由制造業發展推動的對外貿易所占比重最高,達29.3%;對建築部門的貸款和墊款占18%,主要因為這一時期銀行業大大加強了對迅速崛起的地產建築業的貸款;對基礎設施和旅遊的貸款則分別占3.8%和4%,其他占25.3%。
    上述數位掩蓋了部分本地中小銀行在這一時期對地產業和股票市場的過度投入。由於本地中小銀行都傾向以高息吸引存款,為彌補成本並取得高回報,
    1963年渣打銀行的業務廣告。
    它們不惜放寬貸款條件,將大量貸款投入風險較高的房地產和股票市場。事實上,正如香港著名的金融學家饒餘慶教授在其著作《香港的銀行與貨幣》中所指出: 香港的中小“華人銀行在經營方面都不那麼拘束。為了追求利潤,它們更願意把清償力和安全性都降到次要地位。這種情況在1965年銀行危機發生以前,尤其如此。它們實際上都從事‘混合銀行業務’(這也許是不嚴格的說法),它們所承擔的大量地放在房地產市場和證券交易所,盡管它們各自的著重程度有所不同。它們作為一個集團的有收益的資產,雖然從名義利率觀點來看是更有利可圖,但從清償力觀點(意即短期通知馬上變現而毫無損失)來看,風險大得多。”〔17〕
    這一時期,銀行體系的安全性明顯下降,主要表現在銀行的流動資產比率(這裡指銀行庫存現金總額和存放在其他銀行的淨餘額對存款總額的比率)持續下降和貸款對存款比率不斷上升。根據饒餘慶教授的分析,1955年香港銀行體系的流動資產比率是53%,但到1965年已降至32.5%,1972年更降至23%。同期,銀行體系的貸款占存款比率從55.6%上升到72%。
    當然,在總趨勢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的銀行具體情況各有不同。素以經營穩健著稱的東亞銀行,其銀行的安全性就較高,而相比之下恒生銀行就較低。1965年,恒生銀行的流動資產比率已降至30%的低點,而貸款對存款比率則上升到74.7%。至於其他中小華資銀行,情況就更差,流動資產比率甚至低達18至20%。實際上,當時銀行體系已面臨相當大的風險,一場震撼業界和整個香港經濟的危機已在醞釀(見表2.5)。
    表2.5香港銀行體系的流動資產比率和貸款占存款比率
    年份流動資產比率貸款占存款比率
    整體匯豐東亞恒生整體匯豐東亞恒生
    1953—66.089.6——24.519.0—
    1954—60.287.571.447.731.021.654.5
    195553.048.486.159.655.641.825.055.6
    195650.445.787.359.660.747.324.352.1
    195749.349.870.559.861.344.043.754.3
    195851.451.684.459.858.140.133.656.1
    195941.942.465.156.066.845.736.250.5
    196039.739.884.649.564.150.733.959.3
    196134.337.883.041.369.353.635.260.8
    196238.138.680.740.566.152.735.458.5
    196337.635.770.937.867.153.243.262.8
    196427.632.757.640.169.859.155.262.1
    196532.541.258.730.069.554.851.774.7
    196636.842.459.653.264.057.050.252.1
    196732.836.359.858.065.560.349.847.6
    196840.235.761.166.258.262.247.236.2
    196934.632.457.363.264.166.950.640.6
    197035.140.956.658.664.762.050.043.5
    197136.040.153.457.663.060.252.244.1
    197223.035.659.854.072.065.044.346.1
    資料來源: 饒餘慶著《香港的銀行與貨幣》,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85年。

本文摘自《香港金融業百年》


  香港金融中心的前世今生  金融業界的風雲人物,港幣匯率機制形成的軌迹,亞洲金融危機的當代啟示……  本書從歷史的角度,對一個半世紀以來香港金融業的演變、發展脈絡進行細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從中探索香港金融業發展的一般規律、香港金融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以及1990年代中期以來香港金融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