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1950年代初香港銀行業務轉型原因(3)..

2013-11-15 09:28:42

    (摘自《壹週刊》之“千禧名人錄”)
    1954年恒生銀號的業務廣告,至1960年恒生銀號始改名恒生銀行。
    展的需要,香港的銀行和銀號都紛紛提高資本額。1959年,東亞銀行也集資擴股,以1對1的紅股將實收資本總額從1000萬元增加到2000萬元。1962年,東亞從當年盈利中撥出300萬元入公積金,使公積金和未分股利的總和超過實收資本2000萬元。換言之,東亞銀行可動用資金已超過4000萬元,資本實力更顯雄厚。不過,東亞銀行在積極發展的同時,仍然維持一貫審慎的經營方針,如重視存戶的素質,繼續維持流動資金比率在高水準上等等。這種審慎的經營方針,顯然使其在後來的銀行危機中免遭厄運,但是卻導致東亞銀行逐漸被恒生銀行所超越。
    面對香港經濟形勢的轉變,因喪失與中國内地業務聯系的一些較大銀號經過改組後開始向現代商業銀行轉變,其中的典型就是恒生銀號。面對香港銀行業的迅速轉變,恒生銀號的首腦因時應勢,決定向政府申請銀行牌照,籌辦商業銀行。1952年12月5日,恒生註冊為私人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000萬元,實收資本500萬元,並組成新的董事局。其時,林炳炎已經去世,
    20世紀70年代中恒生銀行總行營業繁忙的情形。20世紀70年代中恒生銀行總部押匯部一覽。
    何善衡出任董事長,梁植偉出任副董事長,何添出任總經理。翌年,恒生遷入中環皇後大道中163號至165號一棟5層樓高的自置物業,全面開展商業銀行業務。
    ··
    ··
    設於皇後大道中的恒生總行,約攝於1950年代末。
    當時,恒生為了在銀行同業的激烈競争中突圍而出,獨樹一幟,以服務市民為宗旨,主要面向香港的中小型工商企業,面向市民大衆。何善衡表示:“我們自始至終本著顧客第一的精神,並時刻提醒員工,不論是草根階層,還是勞苦大衆,只要他們一踏進恒生銀行,便成為我們的上賓。”根據何善衡的原則,恒生訂立了一系列服務守則,如員工要勤懇盡職,要反應敏捷,要培養忍耐、忠誠、整潔及樂於助人的精神,雇員更不可誤導或批評客人,或與客人争辯,應該耐心聆聽他們的需要,並即時答複,還要謹記客人的名字,
    在客人離去時更應親自送行等等。每當顧客踏進恒生銀行,就會得到職員的熱情招待和協助,如代填表格,引介至適當櫃台等等。就這樣,恒生透過一系列富有中國人情味的週到服務,拉近了銀行與社會大衆的距離,贏得了顧客。
    永隆銀行總部。
    當時,香港一般市民和中小廠商仍覺得那些大銀行高不可攀,因而紛紛轉向恒生銀行。這些新顧客主要是制衣、玩具、塑膠、五金及電子業的廠商,多為廣東籍人,他們希望得到銀行的信貸,但既無公司資產負債表,亦無足夠的條件支持他們申請的貸款,但恒生銀行並不介意,正如曾任該行副董事長的何德徵所說:“因為我們不但認識他們,更了解他們的生活背景、家庭情況及公司業務,我們樂意助他們一臂之力,香港的成就全賴這群人的努力。”〔13〕不少早期得到恒生協助的小公司,後來都逐漸崛起為大公司、大集團,成為香港制造業和出口貿易的骨幹,恒生的業務也與它們一同成長。利國偉就曾表示:“這些公司對於恒生早期的幫助,銘記於心,至今仍是恒生的大主顧。”這成為恒生迅速崛起的極重要原因。
    1959年10月,恒生將註冊資本增加到3000萬元,實收資本增至1500萬元。1960年2月7日,恒生改組為公共有限公司,正式改名為恒生銀行。同年,恒生先後在九龍油麻地和旺角等商業繁華地區開設兩間分行,並積極在港九各區拓展分行網絡。1962年聖誕節,恒生銀行新總行大廈落成啟用,樓高22層的大廈成為當時香港最高的建築物。在1965年危機前的10年間,恒生銀行取得了非凡的進展。從1954年到1964年,恒生的資本賬戶從
    630萬元增加到5250萬元,存款從2100萬元增至7.2億元;總資產從3200萬元增至7.61億元。〔14〕到危機發生前,恒生已超過東亞銀行,在存款和資產方面成為香港最大規模的華資銀行,並在銀行零售業務方面開始成為匯
    1972年廣安銀行與日本富士銀行簽訂聯營合約,右邊握手者為廣安銀行創辦人梁季彜先生。
    豐銀行的主要競争對手。
    與此同時,從銀號轉變為現代商業銀行的尚有: 永隆、大生、廣安、永亨、大有、遠東等銀號或錢莊。永隆銀號創辦於1933年,1960年改組為永隆銀行。大生銀號創辦於1937年,1961年改組為大生銀行。廣安銀號創辦於1938年,1960年改組為廣安銀行。永亨銀號創辦於1939年,1960年改組為永亨銀行。大有銀號創辦於1946年,1962年改組為大有銀行。遠東錢莊創辦於1958年,1960年改組為遠東?行。
    這一時期,一批現代商業銀行也相繼創辦,包括大新銀行(1947年)、中國聯合銀行(1948年)、南洋商業銀行(1949年)、香港浙江第一商業銀行及和成銀行(1950年)、集友銀行(1952年)、有餘商業銀行(1953年)、香港華人銀行(1955年)、海外信托銀行(1956年)、
    香港京華銀行(1961年)和華僑商業銀行(1962年)等。
    據資料顯示,到1962年2月3日,已向政府領取銀行牌照的銀號或公司還有: 華人經營的利成銀號、陳萬發銀號、昌記銀號、昭泰銀號、財記銀號、道亨銀號、發昌銀號、恒隆銀號、恒泰銀號、萬昌銀號、明泰銀號、明德銀號、興合長記錢莊、寶生銀號、奉天有限公司、福華銀業保險公司、信行金銀公司、永安水火保險公司、永安有限公司,以及英國資本的通濟隆、匯豐財務公司、新沙宣銀公司、新沙宣(巴哈馬島)銀公司等。〔15〕

本文摘自《香港金融業百年》


  香港金融中心的前世今生  金融業界的風雲人物,港幣匯率機制形成的軌迹,亞洲金融危機的當代啟示……  本書從歷史的角度,對一個半世紀以來香港金融業的演變、發展脈絡進行細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從中探索香港金融業發展的一般規律、香港金融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以及1990年代中期以來香港金融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