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廣信集團破產案觸發紅籌信貸危機

2013-11-15 09:28:43

    廣信集團,全稱“廣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GITIC),成立於1980年12月。廣信集團是廣東省政府擁有和控制的綜合性金融實業機構,並在人民銀行監管下運作,主要職能是在海外及本地市場集資,以配合廣東的經濟發展,業務包括融資、直接投資、基建、酒店、證券買賣及投資、進出口貿易和海外業務。
    廣信集團創辦後發展迅速,1985年,廣信為亞洲首家BOT專項廣東沙角B廠提供擔保。1986年,廣信又進入日本“武士債”市場,融資200億日元。1989年,中國政府決定設立10家有權發債的“窗口”公司,以政府的信譽支持政府組建的金融機構進入國際債券市場,廣信因最早進入海外債券市場,成為10家窗口公司之一。1992年,廣信在廣州環市東路建起的63層的總部大廈——廣信大廈,成為其實力的象徵。
    1993年,廣信率先在歐洲發行債券1.5億美元,成為首家進入歐洲債券市場的中國金融機構。該年,穆迪投資和標準普爾分別將廣信評為BAA1和BBB信用等級,與國際主權評級看齊。1994年,廣信成功在美國市場發行1.5億美元揚基債。當時,公司總經理黃炎田在接受美國《商業週刊》記者訪問時表示: 他希望廣信成為“中國首家商人銀行”。
    廣信事件被視為“中國版霸菱”。圖為廣信集團在廣州的總部。
    20世紀90年代中期,廣信集團以極快的速度擴張。這一時期,廣信在大量發行債券的同時,積極從事房地產和證券投資,尤其是在香港回歸前幾年,投資香港的活動相當活躍,主要涉及股市、地產(以豪華住宅市場為主)等巨額投資。到1997年底,廣信先後從海外融資共計50多億美元,其自身也發展成擁有總資產327億元人民幣的特大型綜合金融投資實業集團,在中國信托業規模僅次於北京的中國信托投資公司。
    1997年3月,廣信集團在事前沒有知會中國證監會的情況下,自行透過廣信香港分拆廣信企業在香港挂牌上市。該公司在招股期間曾一度被中國證監會勒令暫停,鬧出軒然大波,後來經香港證監會的調停,才能如常上市。當時,正值紅籌股熱潮,有關事件並未影響投資者的信心,結果廣信企業獲得891倍的超額認購,其股價更從招股價每股1.05元上升到3.77元的高位。事後,中國證監會為加強對香港中資企業的監管,專門制訂有關監管指引。
    廣信在迅速擴張的進程中,暴露出衆多問題,包括内部管理混亂、專案審批不嚴謹、盲目或不負責任地執行政府官員下達的“計劃”、債務不斷擴大而又缺乏合理安排、防範風險的意識差,等等。廣信的問題,引起中央有關部門的重視,有關方面為挽救廣信,曾透過多次融資支持,包括給予公司發行債券以及世界銀行等機構週期性長的貸款,但廣信一直沒有起色。這一期間,廣信由於得到廣東省政府的支持,得以不斷用新貸款去還舊債,繼續運作。
    其實,中央政府對信托投資業的現狀早已不滿,1993年人民銀行明確規定銀行不得向信托投資公司提供同業拆借資金。1995年,中央政府宣佈不再對地方政府背景的信托投資公司在海外融資提供國家擔保。隨後又確定對外債進行全口徑管理。在這種背景下,全國的信托投資公司從高峰時期的700多家減少到200多家。1995年10月,人民銀行首次對問題嚴重的信托投資公司開刀,違規操作、資不抵債的中銀信托被宣佈接管,最後被廣東發展銀行收購。1997年2月及1998年6月,中國農村信托投資公司和中國創新技術發展公司也相繼因不能償還到期債務而被關閉。
    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廣信的問題進一步暴露,其未能償還到期債務的情況已露端倪。1999年1月,中國建設銀行行長王岐山被調往廣東,出任廣東省常務副省長,整頓廣東金融秩序。同年9月,王岐山親自主持廣信集團管理層的重整,並清償公司債務。10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公告指出,鑒於廣信集團無力償還到期債券,為保障債權人的合法利益,決定關閉廣信集團,並對其屬下的債券和債務進行托管,停止一切金融活動。公告還指出,人民銀行將接管廣信的金融業務,而廣發證券將接管廣信屬下的證券業務。
    1999年1月10日,廣東省省長助理兼廣信清算小組組長武捷思正式宣佈,因為資不抵債,廣信集團、廣東國際租賃公司、廣信企業和深圳公司向法院申請破產。據廣信清算小組的初步評估,廣信集團清產核資後的總資產是214.71億元人民幣,總負債是361.65億元人民幣,資不抵債差額為146.94億元人民幣,資產負債率達168.23%。當時,有消息指出,廣信集團直接對外負債就高達16億美元,如果加上或有負債,對外總負債高達40億美元。
    廣信集團在香港有龐大投資,它在香港持有兩家全資附屬公司——廣信香港(全稱“廣東國際信托投資香港有限公司”)和廣信實業。廣信香港於1989年在香港註冊成立,主要從事專項融資及投資、物業按揭、地產投資及貿易融資等業務,是廣信集團在香港的控股旗艦,分別持有香港上市公司廣信企業和DC財務各58%及15%的股權。九七回歸前,廣信香港相當活躍,除參與高風險的衍生工具投資外,還積極投資於三、四線股票及樓市,因而在金融風暴期間損失慘重。1997年,廣信香港將旗下物業灣仔粵信大廈作價6億元註入四線上市公司DC財務,換取該公司15%股權。在金融風暴中,該批股票跌值九成多,僅值約1700萬元,損失慘烈。廣信香港還貸款3億元予DC財務做豪宅按揭,結果樓市大跌,全為負資產。
    1998年10月12日,廣信集團宣佈委任畢馬域會計師行為其在香港的兩家全資附屬公司清盤人。據畢馬域會計師行的初步估計,兩家公司的總負債約66億元(未計算擔保的或有負債),其中,廣信香港負債28億元,債權銀行約20家,廣信實業負債38億元,債權銀行約40家。其後,香港金融管理局向銀行查詢後表示,香港銀行系統借予廣信集團的貸款及或有負債,總數達110億元,其中,沒有在國家外匯管理局登記的借貸超過35億元。中國有關部門曾明確表示,廣信沒有登記的外債,中國政府不會擔保償還。
    廣信事件在香港金融界引起相當大的震撼。長期以來,外資銀行一直視中國是亞洲最後一個資金避難所,然而廣信事件暴露出中國存在著嚴重的金融隐憂。有關資料顯示,香港金融機構借貸予香港中資公司的貸款,總額超過3000億元,其中,借予信托投資公司的貸款超過400億元。廣信事件爆發後,香港銀行(包括中資銀行)頓成驚弓之鳥,紛紛收緊對中資企業的信貸,個別銀行甚至迫令中資借款人在合約到期前還債,從而觸發了中資公司的信貸危機。
    鑒於事態嚴重,1999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呼籲香港銀行界不要向業務良好的中資企業追債。香港金融管理局更罕有地向銀行公會及接受存款公司公會發出函件,勸喻香港金融機構繼續支持業務良好的中資機構,以免急進的追債行動對整個銀行體系造成傷害。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表示: 金管局此舉,並不是因為銀行向中資追債已經失控,但作為監管機構,金管局有必要防患於未然,防止本港銀行體系出現系統性風險。

本文摘自《香港金融業百年》


  香港金融中心的前世今生  金融業界的風雲人物,港幣匯率機制形成的軌迹,亞洲金融危機的當代啟示……  本書從歷史的角度,對一個半世紀以來香港金融業的演變、發展脈絡進行細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從中探索香港金融業發展的一般規律、香港金融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以及1990年代中期以來香港金融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