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重要的意義和作用,讓"新特區"的魅力凸顯,全國各地城市争當新特區成為一種必然。於是,争奪第三批"新特區"之戰一時烽煙再起,加入戰團的城市和區域多達6個。
先看老牌城市廣州。廣州2000多年前就是亞太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改革開放後多年來,目睹了深圳成為特區後從小漁村發展成為國際大都市,成為幾乎能與自己"平起平坐"的兄弟城市。這次,如果第3個新區能落戶廣州則是一個絕好的契機。廣州的專家認為:在全國開發區原有優惠政策開始逐步淡化的形勢下,加大體制改革創新力度推動發展,成為當前面臨的必然選擇。因此面對這一新機遇,廣州申報"新特區"的積極性很高,且志在必得,希望能成為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之後的又一國家級新區。為了提高成功的可能性,廣州市曾有意將廣州開發區與南沙開發區"打包捆綁"進行申請。其實早在2005年8月,廣州開發區就已準備向國務院申請成為"新特區"。多年來,廣州開發區的經濟效益在全國名列前茅,是全國單位面積產出最高的工業區之一。廣州的優勢自然十分明顯。
海南"申新争特"則更強調自身的區位優勢。衆所週知,海南是中國改革開放後最早的一批經濟特區之一,雖然區位優勢十分明顯,但是在多年的發展中,海南早就被深圳特區遠遠抛在後面。所以,海南的政協委員在全國"兩會"提案中力陳要成為"新特區"的理由:海南作為島嶼省份,既具有地理單元的獨立性,又是位於太平洋通往印度洋的主要通道,是中國通往其他大洲與國家的重要出海口。海南申報"新特區"的優勢得天獨厚,為其他城市和地區所不能比擬。
廣東有珠三角,廣西有北部灣。廣西雖然和廣東同處東南沿海,條件相似,但如今北部灣已經大大落後於珠三角,廣東的發展速度也早已令廣西不能望其項背。廣西為争取"新特區"提出了充足的理由:北部灣地處中國與東盟合作、泛珠三角合作、西南合作等多區域合作的交匯點,它既是西南地區走向東盟、走向世界市場的門戶和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和陸路大通道,也是中國與東盟合作的前沿和樞紐;同時,胡錦濤總書記也寄語,希望"北部灣成為中國經濟增長重要的一極"。所以,在2007年全國"兩會"期間,廣西的68名全國人大代表及10多名全國政協委員分別請求,國家應將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列為國家經濟開發區。
而沈陽人則堅定地認為,沈北新區申請"新特區"意義重大。沈北新區申報"新特區"的目的非常明確,期望在中央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決策的大背景下,通過改革創新,實現沈北新區的科學發展,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起示範和帶動作用。面對激烈的競争,沈陽採取了"迂回"戰術進行申報。2006年12月,遼甯省也開始向國家發改委請示,希望批準沈北新區成為遼甯省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即省屬"新特區"。雖然屬於省級級別,但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沈陽在進行"熱身",省屬"新特區"申報自然容易一些,如果先有省屬"新特區",然後再升格為國家級的"新特區"就順理成章,應該會容易得多,沈陽真可謂是用心良苦。
本文摘自《大困局》
中國城市危與機:大困局
國家“十二五”戰略已經開局,新一輪的城市競争如箭在弦。競争世紀,誰已被遺忘?區域經濟時代,誰在快速崛起?中國的城市競争已經空前白熱化,城市之間為搶奪各種資源而展開的競争可謂波瀾壯闊,令人眼花缭亂。作者收集了中國内地城市在發展定位、發展戰略的制定以及城市發展與競争過程中失誤運作的大量經典案例,也對中國城市圈的形成與區域經濟的融合亂象進行了分析研究。該書豐富的案例,既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在發展競争過程中最受人關註也是最為典型的標本,也是目前最具參考性的中國城市競争MBA案例庫。該書宏觀與微觀相結合,觀點尖銳、批判性強,對種種城市亂象提出了切中肯綮的批判,具有很強的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