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節:大拐點(21)

2013-11-22 21:09:56

  從目前觀察到的種種迹象看,中國政府對付通脹已漸顯力不從心、顧此失彼之態。房地產價格屢壓不下,雖然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遠不是唯一的例子。各種商品價格此起彼伏的漲價潮以及頻繁發生的搶購,都證明在高增長陰影中蟄伏並成長起來的通脹之虎已經足夠強大。過去那些似乎立竿見影的行政恫吓,貨幣微調,似乎已經不足以馴服這頭猛獸了。

  在2011年4月份一份《穩定電煤的緊急通知》中,中國發改委以罕有的口吻要求相關企業“識大體、顧大局”。它甚至直接對在華的大型跨國公司聯合利華施壓,要求他們暫緩漲價。在我們的印象之中,中國主管部門壓抑物價的類似緊急通知似乎變得越來越頻繁,涉及面也越來越廣泛。最新的一次是,發改委價格司再次會同國家發改委經貿司、商務部市場運行司,約談17家行業協會。其對象包括全國工商業聯合會、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百貨商業協會、飲料行業協會、奶業協會、家用電器協會、糖業協會、中國釀酒工業協會、中國酒類流通協會、糧食行業協會、肉類協會、蔬菜協會等17個行業協會的會長,其規模之大,牽涉之廣,令人咂舌。在這些罕見的動作背後,彰顯的正是越來越巨大的通脹壓力。

  然而,幾乎所有的市場主體都有漲價沖動,壓住了這個,壓不住那個;壓得住一時,壓不住一世,真可謂,按下葫蘆浮起瓢。從那些湧入超市搶購洗發水、肥皂、食鹽的人潮中,我們已經嗅到了山雨欲來的濃烈氣味。如果將這些頻繁的搶購僅僅看做是消費者愚蠢的盲動,忽視其背後更加強大的推動力量是十足的遲鈍。而如果以為老辦法可以對付新問題,並在貨幣政策上投鼠忌器,搖擺不定,則很可能在通脹問題上引發一場決策噩夢。當然,就中國政府依舊維持保增長的基本政策取向上看,猶豫搖擺的貨幣政策將會得以延續。只不過,這種高難度的平衡木遊戲究竟還能夠維持多久,實在是一個巨大的疑問。基於對貨幣政策在政治邏輯上的理解,我們甚至不能排除貨幣當局會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再次大幅度地放松貨幣政策(雖然概率較小),如果是那樣,通脹吞沒整個中國的情形就不再是想象了。朋友,你聽說過20世紀40年代的金圓券嗎?

  在過去的15年當中,中國只發生過幾次非常短暫而又不甚顯著的通脹,並且很快就煙消雲散。這給所有人尤其是中國的經濟決策者造成了一種錯覺—只要他們願意,通脹就能夠迅速被制服。但歷史不會簡單重複,這一次中國通脹的成因與環境都已經大為不同。我以為,從國内國際的貨幣嚴重超發情況以及其國内成本的歷史性擡升的角度看,通脹將成為中國一種長期的慢性疾病,而且有極高概率在某種沖擊下急性發作。換句話說,如果中國政府仍然維持目前這種中性的貨幣政策,那麼,在中國經濟的卧榻之旁,將始終有通脹之虎酣睡。一有風吹草動,通脹將超出人們承受能力。這一次的通脹將不是幾個季度,甚至不是幾年就可能銷聲匿迹的短週期現象,而將是一個長週期現象。不明白這一點,經濟決策者就可能出現重大的歷史誤判。這種情形,意志再堅強的經濟決策者都將被折磨得精疲力竭,手忙腳亂。由此導致的政策大幅度的頻繁調整將是題中應有之義。這一點,也許我們很快就會看到。在我看來,要治愈這種通脹,非一次刮骨療毒的(主動或者被動的)貨幣緊縮不能竟其功,漸進溫和的貨幣調整時機很有可能已經喪失。但顯然,緊縮,甚至只是維持現有的所謂穩健貨幣政策,將會導致經濟休克。

本文摘自《大拐點》


   冷戰之後,經濟高速增長是一種全球性現象,並非中國所獨有。在這個意義上,並沒有所謂中國奇迹。
  中國的政府及企業之所以能夠有亮麗的報表,乃是因為那些本應該是由他們負擔的大量成本從他們的資產負債表以及損益表中被悄悄挪走,並轉移到了那些無法被統計到的匿名的社會之中。換言之,中國政府及企業成本被社會化了。這也是中國模式最為關鍵的秘密所在。在這個模式中,經濟增長是以中國社會的極度抑制和脆弱作為代價的。
  冷戰之後美元體系在全球的迅猛擴張正在接近終點。所以,全球經濟的中長期低迷,將可能是我們看到的最好前景。也由此,支持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基石就坍塌了關鍵一角。
  無論從全球市場體系的視角看,還是從中國經濟增長的内部邏輯看,中低速增長都是中國能夠期望的最好前景。中國經濟正在步入一個中長期的大型拐點。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