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成本上升以及通貨膨脹像我們上面所預判的那樣是一種穩定的中長期趨勢,那麼,它勢必誘發另外一個穩定的趨勢,那就是利率的長期上升趨勢。
作為向大型企業尤其是壟斷企業輸送利益的主要管道,利率管制一直是中國親商主義的一個重要工具。也因此,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相當遲緩。事實上,中國那些看上去贏利能力十分強勁的銀行以及各類壟斷企業的大部分利潤,都來自對存款者的剝奪。沒有中國居民無償及無奈奉送的低利率存款,中國的銀行業以及壟斷企業,恐怕會倒掉一半。對於這一點,中國經濟管理者心知肚明。所以,在通脹高企,存款負利率越發擴大的情況下,中國貨幣主管部門仍然只象徵性地微幅調整了兩次存款利率,而更多地在使用可以不觸動壟斷企業以及銀行利益的存款準備金手段。其中目的彰彰明甚:害怕大型企業發生連鎖破產。但存款準備金以及其他數量型的收縮措施,最終還是會導致普遍的利率上升。
所謂負利率,不過是存款人被迫向銀行、大企業以及地方政府輸送財富的一種委婉說法。如果用更為直白通俗的中國話來說,其實就是利用壟斷地位欺負人。在金融危機之後的兩年多時間中,這種財富輸送已經達到無以複加的地步。中國的貨幣主管部門之所以可以如願以償,端賴於中國高度壟斷以及控制嚴密的金融體系。這其中所包含的諷刺是,以金融及經濟穩定為標榜的金融控制及金融監管,實際上已經完全蛻變成強勢集團予取予奪的自肥工具。
然而,再嚴密的金融控制也不可能長期損害存款人的利益,在通脹愈加強烈,負利率日甚一日的情況下,被驚醒的存款人將千方百計突破金融限制。正如我們已經看到並將繼續看到的那樣,存款人要麼繞過正規金融渠道進入所謂民間信貸市場,要麼搶購各類商品引發通脹,要麼購買各類所謂保值產品推高所有領域的資產泡沫,在最後絕望的情況下,他們甚至可能選擇資本外逃。而這一切,都必將導致廉價存款資源的減少,並最終導致利率的不斷提升。
在利益面前,已經習慣了坐享壟斷利潤的金融機構,不應當低估存款人在絕望情況下争取自己利益的意志和智慧。在已經經歷了30年市場經濟的今日中國,滴水不漏的利率管制是難以想象的。即便可能,也不可能長久。事實上,在中國民間借貸市場上,利率的提升已經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有報道稱:在2011年年初,中國民間貸款利率已經飙升到50%的水平;在相對國有大銀行更加靈活的所謂中國股份制銀行,對微小企業的利率也已經達到15%。就我個人親眼所見,中國房地產公司在通過信托等中介機構的融資利率已經普遍達到12%以上。與此同時,民間金融活動規模出現了跳躍式增長。有報道稱:在中國一線城市廣州,2011年前兩個半月,民間金融活動異常活躍,某些民間金融公司的業務增長甚至超過四成。中國民間金融雖然受到嚴格管制,但其規模卻在迅猛擴張。有人估計,各種信托公司、貸款公司以及完全無法監管的地下銀行在整個融資中已經占到接近一半。如果按照最新社會融資總額計算,這個數據2011年可能達到七八萬億之數。
本文摘自《大拐點》
冷戰之後,經濟高速增長是一種全球性現象,並非中國所獨有。在這個意義上,並沒有所謂中國奇迹。
中國的政府及企業之所以能夠有亮麗的報表,乃是因為那些本應該是由他們負擔的大量成本從他們的資產負債表以及損益表中被悄悄挪走,並轉移到了那些無法被統計到的匿名的社會之中。換言之,中國政府及企業成本被社會化了。這也是中國模式最為關鍵的秘密所在。在這個模式中,經濟增長是以中國社會的極度抑制和脆弱作為代價的。
冷戰之後美元體系在全球的迅猛擴張正在接近終點。所以,全球經濟的中長期低迷,將可能是我們看到的最好前景。也由此,支持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基石就坍塌了關鍵一角。
無論從全球市場體系的視角看,還是從中國經濟增長的内部邏輯看,中低速增長都是中國能夠期望的最好前景。中國經濟正在步入一個中長期的大型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