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的分散性,決定了其遭遇危機的時候,遠不像高集中度的金融機構那麼容易實施救助,而且它不僅僅是短期的流動性危機,而是流動性危機與贏利能力的危機綜合。顯然,這是需要時間加以修複的。在過往30年的高速經濟增長之中,實體經濟的調整壓力已經積累太長時間,其修複過程也可能相當漫長。在中國,中小企業的羸弱,實際上就是保護壟斷和強勢集團的代價。說來也是歷史的報應。
面對遍地開花的實體經濟危機,任何經濟管理者都可能束手無策。事實上,目前情況已經置中國經濟管理者於生死抉擇的兩難之中。不放松貨幣,大量企業的資金鍊會斷裂,從而引發信用風險的急劇上升,並觸發利率的進一步飙升,開啟經濟的下降螺旋;如果放松貨幣政策,雖然可能短暫舒緩大量企業的資金緊張,但並不能挽救實體經濟的贏利能力,反而會給已然熾烈的通脹預期及資產泡沫火上澆油,迅速引發惡性通脹。人們會認為,政府不再準備控制通脹,或者已經完全沒有能力控制通脹。而他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搶購一切可以搶購的東西。這方面,有一個現成的例子可供參照。2009年,為了應對金融危機,中國政府放棄房地產調控。結果,不僅以前的調控成果全面喪失,房價反而在其後的一年中翻倍。目前這種形勢,對於一直順風順水的中國決策者而言,的確是30年未見之困局。
從2007年貨幣政策的緊縮開始,其間經過全球金融危機,中國的經濟政策幾經搖擺,方向變化之頻繁,幅度變化之激進,已經遠遠超過過往任何時期。因時而變,雖是無奈之舉,卻也將中國經濟管理者痛苦掙紮的現狀刻畫得淋漓盡致。而到今天,我們看到的卻是,危機的繩索已經捆得越來越緊。
以我個人之推測,中國的經濟管理者將會採取一貫的漸進策略—維持現狀並相機抉擇,然後坐等再一次降臨的好運氣。
然而,即便維持貨幣政策現狀(似乎他們手上也只剩下這個看上去有用實際上無效的工具了),實體經濟也將會延續目前一路下滑的趨勢,用不了多久,我們就會處處聽聞資金鍊斷裂的聲音,而中國的資產泡沫崩潰也就近在咫尺了。
本文摘自《大拐點》
冷戰之後,經濟高速增長是一種全球性現象,並非中國所獨有。在這個意義上,並沒有所謂中國奇迹。
中國的政府及企業之所以能夠有亮麗的報表,乃是因為那些本應該是由他們負擔的大量成本從他們的資產負債表以及損益表中被悄悄挪走,並轉移到了那些無法被統計到的匿名的社會之中。換言之,中國政府及企業成本被社會化了。這也是中國模式最為關鍵的秘密所在。在這個模式中,經濟增長是以中國社會的極度抑制和脆弱作為代價的。
冷戰之後美元體系在全球的迅猛擴張正在接近終點。所以,全球經濟的中長期低迷,將可能是我們看到的最好前景。也由此,支持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基石就坍塌了關鍵一角。
無論從全球市場體系的視角看,還是從中國經濟增長的内部邏輯看,中低速增長都是中國能夠期望的最好前景。中國經濟正在步入一個中長期的大型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