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融資關系:債務國和債權國
一個國家的經濟主導地位在多大程度上衍生於,或是與該國的外部融資關系有關?從歷史上看,重商主義學派主張經濟主導地位和權力源於經常項目順差。權力源於財富,財富意味著硬幣的積累,而硬幣的積累又是出口額大於進口額(經常項目順差)的結果。經常項目順差有一個優勢,那就是所積累的硬幣是從貿易夥伴那裡得來的,這也就意味著這些貿易夥伴的財富和實力都有所減少。當然,今天我們不再說什麼硬幣了,我們講的是債務和債權關系:經常項目順差的國家能夠購買外國的商品和服務,是淨債權國(對處於逆差的國家來說,反之亦然)。
19世紀晚期,所有主要的強國都是淨債權國。成為債權國意味著這個國家控制著投資到其他國家的資本。一切都由債權國發號施令。尼爾R26;弗格森認為,成為一個債權國對英國的統治來說十分重要:“英國曾經也是世界上的一位銀行家,在世界上投資了大筆的錢。到1914年時,英國在海外的存量資本的總票面價值達到了38億英鎊,占所有外國資產總量的40%~50%。這個數額比法國的海外投資還要多,是德國海外投資額的3倍多。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像英國這樣,持有比例如此之大的海外資產。在1865~1914年間,英國用於投資美洲的資本比用於投資國内的還要多。因此,英國人認為他們有著統治世界的天賦權利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債台高築,這被認為是導致其失去世界大國地位的原因。有關對外國資本的依賴帶來的脆弱性——以及與之相反的,由提供資本帶來的權力——的更為著名的一個例子,就是蘇伊士運河危機事件。在這次危機中,美國(債權國)蠻橫地把條件強加到了債務國(英國)的身上。早在1956年的這次危機爆發之前,這種依賴性就已經顯而易見了。在美國和英國進行有關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談判時所簽署的協議中,這一點更是明顯。
美國向英國提供了一項包含新的貸款(37.5億美元)、為了解決其對盟國的借貸安排而免去英國200億美元債務,以及向英國轉讓65億美元財產的金融援助計劃。作為接受這一計劃的條件,英國必須保證英國的貨幣可以交換,不歧視美國的出口,以及取消歧視性的定量進口限制。後者包含的要求更為廣泛,通過後來的關貿總協定得到了實施,為的是讓英國逐步停止其帝國優惠制體系,這一體系對於那些非大英帝國屬國的國家實行歧視性的政策。在蘇伊士運河事件中,主導地位被用來確保實現外交政策目標;在1945年英美簽訂的協定中,主導地位則被用來確保實現經濟目標。
英國的主導優勢消逝已久,對此鮮為人知但是更具戲劇性的例子,就是1966年,哈羅德R26;威爾遜首相想要強迫馬來西亞加入與新加坡建立貨幣聯盟的談判時發生的一些事件。據戴維R26;安德魯斯所述,當馬來西亞威脅退出英鎊區時,英國的脅迫導致了事與願違的結果。馬來西亞的英鎊儲備達到了英國對英鎊區國家負債總額的14%。如果將這些英鎊儲備全部換成美元的話,這將對英國本已處於威脅之下的外部環境造成嚴重影響。1956年,英國被取代其經濟強國地位的國家所要挾;1966年,英國沒有被強大的美國要挾,卻受著小小的馬來西亞的脅迫。
同樣的,在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之後,沙特阿拉伯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董事會中占據一席之地,並擁有相當大的投票權,這與它享有巨額的經常項目順差,以及成為其他國家的淨債權大國是有很大關系的。
在亞洲金融危機中,韓國不得不開放其國内的金融服務部門,而這一結果是美國的出口利益團體長期以來未能取得的。韓國的意向書“包含了美國長期以來一直要求亞洲各國政府的一些條款,而後者則拒絕接受這些條款”。拉裡R26;薩默斯說過:“與過去30年間進行的雙邊貿易談判相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促進美國在東亞的貿易和投資方面做得太多了。”前美國貿易代表米基R26;坎托爾對這一觀點極為贊同,他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戲稱為“破城槌”,是用來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為美國的產品打開亞洲市場的。
真實債權國和隐性或制度性的債權國之間有一個明顯的差別。薩默斯和坎托爾的話就是證明,盡管美國在三四十年前就變成了淨債務國,但它還是能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來發揮它的影響。就經濟方面來講,美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就成了淨債務國。但是,從制度上來說,特別是就它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決策中擁有關鍵性的話語權來說,美國事實上一直是一個淨債權國,能夠將自己的觀點強加到別人身上,也能發揮自己的影響力。當然,這種異常現象不會無限期地存在,而國際社會要求對佈雷頓森林體系進行改革的目的,也恰恰是要修正這種不正常的情況。但是這一體系對真實的變革具有非一般的免疫力,這樣的結果就是在很久之前獲得的權力依然存在。
本文摘自《未來20年,中國怎麼樣,美國又如何?》
中國經濟,到底在世界上的哪個位置?真正了解中國經濟,一定要從世界看中國。
在這本激起國内外經濟領域争辯的書中,作者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做出了史無前例的大預測。他極其準確地預測到,2030年,以購買力平價衡量,中國將占世界GDP的近1/4,而美國只占12%;2030年,中國的貿易額將會是美國的兩倍;中國的人均GDP在2015年將達到1.7萬美元;中國主導地位在未來20年間會很明顯,能與處於帝國時期的英國或二戰後的美國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