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組系列報道在國内引起的強烈反響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料。
失誤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1980年8月26日,廣東省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的廈門建立經濟特區。30多年來,珠海經濟特區從一個邊陲小鎮,僅有一個紅綠燈一條街道的漁村,發展為今天美麗的海濱城市。
作為特區,珠海雖然與深圳同年同月同日生,但由於其區位的劣勢和戰略的失誤,在整個珠三角經濟高速發展的20世紀90年代,卻陷入一種邊緣化狀態,沒有能夠進入主流的經濟發展圈。
20世紀90年代,在深圳蒸蒸日上、持續高速發展,大有與珠三角中心城市廣州一争高下之時,珠海卻在向邊緣化城市滑落,無為在歧路,夢想在彷徨:珠海機場、珠海港、廣珠鐵路、伶仃洋大橋(後來的港澳珠大橋)……這些被稱為珠海"命運工程"的項目,除了顯示珠海人的夢想、追求與自信之外,更讓珠海人歷經了磨難。
"珠海只適合養老,不適合創業。"一段時間,這句話竟然成為外界對珠海這座城市的評價。
而相鄰特區的深圳人卻無不驕傲地對外宣稱:敢闖是深圳之魂!然而,珠海人還保留著多少特區精神?沖勁和幹勁哪兒去了?
與深圳同時起步的珠海,如今已不可與深圳同日而語。比不上深圳,尚情有可原,但2010年,珠海居然在珠江三角洲9個地級以上城市GDP排名中倒數第二,僅比肇慶稍強,始終處於"第三世界"的弱勢位置。這多少也讓人們明白了,為什麼多年來許多企業搬出珠海,向廣州、中山和東莞等城市拓展的原因。
在"反思珠海"專題讨論中,珠海市的領導層有人自我反思:先天條件與深圳比是顯得單薄和不足,但闖勁不夠才是關鍵。
城市定位多變,發展主題模糊
"珠海東莞化,城市工業化並非上策,有損珠海海濱旅遊城市的形象。"
"珠海經濟總量不足,新型工業化是珠海不二的選擇。"
2005年8月31日,在"紀念珠海經濟特區成立25週年理論研讨會"上,關於珠海城市定位和產業選擇的争論再起。
事實上争論一直存在,從來沒有一個結論。多少年來,珠海的城市定位幾經修改,與此依存的產業定位也常常是左右搖擺。在這個過程中,值得思考的問題的確很多,其中之一便是產業政策的延續性,企業一直缺乏穩定、高效、低成本的經商環境,導致珠海的產業沒有做大做強。
《南方都市報》2005年9月的一篇報道《珠海25年來五易城市發展定位支柱產業發展曲折》分析:珠海的城市定位多變,政策難以延續,20多年來多次改變城市發展定位,與此依存的產業發展道路曲折。
本文摘自《大困局》
中國城市危與機:大困局
國家“十二五”戰略已經開局,新一輪的城市競争如箭在弦。競争世紀,誰已被遺忘?區域經濟時代,誰在快速崛起?中國的城市競争已經空前白熱化,城市之間為搶奪各種資源而展開的競争可謂波瀾壯闊,令人眼花缭亂。作者收集了中國内地城市在發展定位、發展戰略的制定以及城市發展與競争過程中失誤運作的大量經典案例,也對中國城市圈的形成與區域經濟的融合亂象進行了分析研究。該書豐富的案例,既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在發展競争過程中最受人關註也是最為典型的標本,也是目前最具參考性的中國城市競争MBA案例庫。該書宏觀與微觀相結合,觀點尖銳、批判性強,對種種城市亂象提出了切中肯綮的批判,具有很強的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