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備貨幣簡史
回答儲備貨幣地位的變更——特別是與美元和人民幣有關的問題的一種方式,就是回顧歷史。在歷史上,有哪些國家享有過儲備貨幣地位?又是在何時、因為何種原因出現了重要的轉變?
直到“二戰”後,才出現了單一的儲備貨幣。彼得R26;林德特的分析表明,在戰前時期,英鎊是主要的儲備貨幣,但絕非貨幣霸權。根據林德特的計算,在1913年,英鎊占所有官方貨幣持有量的38%,而法國法郎和德國馬克分別占24%和13%。1899年時,這三個數據分別為43%、11%和10%。非英鎊儲備持有主要存在於那些與法國和德國有商業或金融聯系的地區(如俄羅斯就與法國有這些方面的聯系)。
在戰争期間,美元首次成為儲備貨幣。在這一時期,英鎊和美元的儲備持有量大體上各占一半。但是根據巴裡R26;艾肯格林和馬克R26;弗朗德羅的研究,美元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超越了英鎊,占據了榜首的位置。1931年,由於嚴重的經濟問題,英鎊退出了金本位體系,英鎊的儲備量也隨之下跌了。然而,當美元也退出金本位體系時,英鎊的儲備量又發生了一些改變。
1945年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之後,美元就成為事實上的儲備資產(盡管所有的貨幣都根據黃金來定價),並且處於一種近乎壟斷的地位。歐洲的貨幣,包括英鎊,在1958年之前都不能與黃金進行兌換。但是,美元的這種主導並沒有在數據中得到反映,因為英鎊還是持續地被當做儲備貨幣。根據羅伯特R26;特裡芬的估計,在1954年之前,英鎊在世界外匯儲備中所占的份額比美元要高(分別是27%和26%);從那以後,美元所占的份額就穩步上升,在1973年達到65%。按照其他的儲備衡量標準(如流動中的外國資產),美元在1945年時就超越了英鎊。
“二戰”後,英鎊所占的高份額具有一定的誤導性,因為即便不是大多數的話,這些儲備中有許多是由英鎊區國家(主要是英國的殖民地)所持有的。“二戰”爆發後,英帝國麾下的英鎊區國家同意保護英鎊的對外價值,主要方式是向英國提供貸款,並接受以英鎊結算的借據。整個帝國内通過了立法,使英鎊區國家正式成為一個單一外匯管理的地區。
因此,英鎊收付差額得到了限制,並且只能用於購買英國的商品。事實上,英鎊是一種衰落了的貨幣,只是在英鎊區所採取的一些措施的支持下,地位才得以提升,這一事實從1947年的事件中可以看出。“二戰”結束後,在約翰R26;梅納德R26;凱恩斯的努力之下,英美雙方簽訂了一項協定。作為協定内容的一部分,英鎊的使用限制在1946年要全部取消。英鎊區國家的居民因此開始争先恐後地把英鎊兌換成美元來購買美國的商品。這樣做造成的結果是,英國的儲備損失了40%(25億美元中的10億),以至於不得不重新實施英鎊兌換的限制措施。
20世紀60年代,歐洲國家開始逐步放寬資本項目交易的外匯控制,美國開始出現通貨膨脹,並開始通過實施臨時的限制資本外流的措施來保持收支平衡。基於上述情況,把歐洲的貨幣作為儲備就變得很受歡迎。這導致了歐元?美元市場的發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顯示,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德國馬克和日元開始在官方儲備中變得越來越重要,而美元則逐步衰退。
自20世紀90年代起,美元開始慢慢恢複堅挺。而歐元自1999年開始使用以來,其在全球儲備持有中的份額就在不斷增加(見圖3?1)。盡管如此,在1973年後的時期中,美元在世界官方外匯儲備中所占的份額依然很大。
1970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行了一種新的儲備貨幣——特別提款權。特裡芬認為,國際流動性有一個固有的不足。為了應對這一不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便做出了這一舉動。這一不足終究會由於一些限制因素而產生影響,因為美國——或任何儲備貨幣中心——都會根據世界對自己的貨幣的需求而提供供給。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美國因貨幣供過於求而導致了經常項目赤字。如美國一樣,如果貨幣供給過多的話,外國人就會開始對該種貨幣喪失信心,同時也對這種貨幣的穩定性和保值能力產生質疑。而如果美國以減少赤字來對此作出回應的話,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就會沒有足夠的美元來使貿易和金融順利進行。因此,解決之道是建立一種綜合的儲備資產,即特別提款權作為儲備貨幣(和黃金)供應的補充。
本文摘自《未來20年,中國怎麼樣,美國又如何?》
中國經濟,到底在世界上的哪個位置?真正了解中國經濟,一定要從世界看中國。
在這本激起國内外經濟領域争辯的書中,作者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做出了史無前例的大預測。他極其準確地預測到,2030年,以購買力平價衡量,中國將占世界GDP的近1/4,而美國只占12%;2030年,中國的貿易額將會是美國的兩倍;中國的人均GDP在2015年將達到1.7萬美元;中國主導地位在未來20年間會很明顯,能與處於帝國時期的英國或二戰後的美國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