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焦點企業(其商業模式被研究的企業)與其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一個好的商業模式總是能為焦點企業及其利益相關者創造最大的價值,換言之,實現焦點企業剩餘與利益相關者剩餘之和的最大化。
如圖2-4所示,商業模式創造了巨大的交易價值,並付出一定的交易成本,兩者之間的差為交易結構的價值空間;除了交易成本,焦點企業和利益相關者都需要付出貨幣成本,比如内部管理費用、原材料採購成本等,價值空間減去貨幣成本就是商業模式為所有利益相關者所實現的價值增值,其組成為焦點企業剩餘(即焦點企業的企業價值)加上利益相關者剩餘。
例如,上文介紹的居泰隆為顧客提供了物美價廉的裝修一體化解決方案,為物流公司和家具廠商提供了大量的訂單,這些都是商業模式為利益相關者所帶來的交易價值;與此同時,居泰隆與家具廠商、物流公司的談判,家具到當地門店再到顧客家中的配送、安裝,都是商業模式運行時所必須付出的交易成本。交易價值和交易成本兩者之差就構成了價值空間。此外,居泰隆要付出網站、培訓中心等内部管理單元的成本,而家具廠商需要安排生產,物流公司需要建立倉儲,這是焦點企業和利益相關者所必須付出的貨幣成本。價值空間扣除這些貨幣成本之後,就是價值增值。
價值增值受三方面因素影響:商業模式,表現為“價值空間/交易價值”;戰略,表現為“交易價值”;管理控制,表現為“貨幣成本”。我們主要關註商業模式的影響。
不同的商業模式存在效率差異,我們把“價值空間/交易價值”定義為商業模式效率。
本文摘自《商業模式的經濟解釋》
許多精彩的商業模式是怎麼設計出來的呢?答案往往歸結為企業家的獨特經驗和靈感,這使得商業模式的設計變得非常神秘。那麼,商業模式的設計有沒有規律或方法呢?本書提出了一套商業模式設計的工具,從定義、功能、要素内在自洽邏輯、設計等環節進行拓展,使商業模式的設計有了衡量的標準,也使商業模式的内在邏輯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