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理財專家可以滿足良好的校準所要求的這些條件;非專業的投資者根本無法滿足這些條件,因此,他們容易顯得過度自信。
建議三:
▲問問你自己,你有沒有真實的理由相信自己比市場懂的還多。
▲在做出主動的決策之前,考慮交易是基於隨機因素的可能性。在進行交易之前,列出不是基於隨機因素的原因。
概率的非線性權重(Non-LinearWeightingofProbabilities)
問題5。
你有機會賺取2萬美元。不知道確切的概率。考慮以下三種結果:
A.概率為0或1%
B.概率為41%或42%
C.概率為99%或100%
A、B、C這三種不同的情況,對於制訂決策是否具有相等的重要性?你能否根據它們對偏好的影響對它們排序?
理性選擇理論(Thetheoryofrationalchoice)告訴我們,不確定的期望應該用可能結果的效用的權重來評價,每種結果按照發生的概率確定其權重。以概率確定權重暗示著,具有1%概率的可能結果,其權重應十倍於具有0.1%概率的結果。另一個暗示是,某一事件的概率1個百分點的增量,應該對結果的權重具有同樣的影響,無論最初的概率是0%,41%或是99%。
正如讀者在考慮問題5時肯定會發現的,直覺上,風險與機會並不服從這項準則。將某一期望事件的概率從0提高至1%,或者從99%提高至100%,比起將概率從41%提高至42%,人們願意支付更多的代價。
人們以高度有規律的方式偏離了概率權重的原則。與確定某種確定性(假定概率為1)的權重有關,人們高估小概率並低估中等和大概率;尤其要說的是低估大概率。
這項準則解釋了我們了解的在風險和不確定性條件下制訂決策的大部分情況。尤其解釋了,比起其他具有相等的期望價值的風險事件,人們更喜歡longshots的原因;對longshots的偏好,是因為獲勝的小概率被大大地高估。因此,多數人會發現,有1%的機會贏得1000美元,比價值10元的禮物更吸引人。而且,如果有99%的機會贏得1000美元,多數人為了消除丢掉獎金的可能性,願意支付比10美元高得多的代價。總的來說,不對稱的概率權重使得人們既喜歡購買彩票,又喜歡購買保險單。
譯註:1、longshot,指獲勝機會非常小的賭局,如賽馬、彩票等。
2、“有1%的機會贏得1000美元,比價值10元的禮物更吸引人”,這裡期望價值是相等的,都是10美元。
3、“……多數人為了消除丢掉獎金的可能性,願意支付比10美元高得多的代價。”這裡,丢掉獎金的可能性(概率)為1%,代價為1%*1000美元=10美元。
一點說明:
卡尼曼這篇文章採用的格式是:提出問題--舉例分析--提出建議。拿“對偶發事件過度反應”這一節來說,卡尼曼其實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偏差,這就是人們容易根據個別的、偶然的規律來推斷整體並形成普遍的規律,更糟糕的是,人們還會用這種有偏差的規律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記得論壇中乙木兄還是誰提出過相似的問題:某種方法連續正確1000次,第1001次還是正確的嗎?實踐中,絕對多數投資者其實就是這麼做的,甚至包括專業人員所做的實證分析。
卡尼曼在本文中只是提出心理學的理論和案例分析,並沒有給出具體的“投資”方法。在範.K.撒普的《通向金融王國的自由之路》一書中,作者實際上指出了應用卡尼曼理論的一種途徑,即:應用於指導交易系統的設計。至於投資者心理學和行為金融理論的直接應用於交易系統,在別的論著中有專門的論述,以後會逐步譯出。
人們偏重變化(Changes),而不是狀況(States)
問題6。假設你比今天的你多出20000美元的財富,而且你要在兩個選項中做出選擇:
A.獲得5000美元,或者
B.50%的機會贏得10000美元,50%的機會什麼都贏不到。
問題7。現在,假設你比今天的你多出30000美元的財富,而且你必須在下列兩個選項中做出選擇:
C.輸掉5000美元,或者
D.50%的機會輸掉5000美元,50%的機會什麼都不輸。
如果你象大多數其他人一樣,那麼:1)你可能幾乎不在意有關比你自己多出一筆確定數額財富的初始陳述;2)你可能感覺這兩個問題非常不同;而且,3)如果你選擇一個問題中的風險事件及另一個問題中的確定事件,你可能選擇問題7中的風險事件及問題6中的確定事件。
這樣一種考慮這兩個問題的方式,盡管感覺上是完全自然的,但是卻違背了理性決策的一項重要原則。一個絕對理性的決策者將視這兩個決策問題為完全相同的,因為它們用財富狀況的公式表示是等價的(指A與B,或C與D—譯註)。在這兩個問題中,你在比今天的你多出25000美元財富或者接受一個風險事件之間有一個選擇。對於這一風險事件,你最終可能多出20000美元或者多出30000美元的財富,其概率是相等的。
這一論斷是簡單的:對於一個絕對理性的決策者,要緊的是他或她最終能得到的,而不是過程中發生的損益。這樣一位理性的決策者會選擇問題6和問題7中的風險事件或者確定事件,而不是象大多數人那樣有所偏好。在這部分的分析中,某個在兩個問題中做出不同選擇的決策者,必定受到了與損益有關系的不相幹情緒的影響,而不是將財富效用的最大化這一更重要的目標記在心裡。
對於問題6和問題7中相等陳述的富有邏輯的論斷是令人難以置疑的,但也並不是顯而易見的。沒有人願意參加這種對每種風險事件的結果表面上增加他或她的財富的無意義的訓練。事實上,大多數讀者可能忽視有關他們財富變化的初始陳述,因為財富的這種變化根本不可能改變他們的偏好。它是一個通用的練習,只考慮直接取決於所做選擇的損益,以簡化決策問題。然而,這個通用的訓練是一種錯誤源,因為它導致人們對於“同一”問題的替代公式,做出不一致的選擇。
從這個事例我們可以得出幾項重要的意義。首先,總是可能對同一個決策問題進行廣義(比如財富)或者狹義(比如損益)構架(frame);廣義和狹義構架通常會導致不同的偏好。其次,通過採用廣義構架並將註意力集中於狀況(比如財富)而不是變化(比如損益),可以最好地符合理性的要求,不過,我們承認,狹義構架更容易,更自然,而且更常見。
建議四:
▲在向給客戶提供有選擇的行動方針時,要用最為廣義的構架來表達。
▲確保所選擇的構架與客戶有關(比如財富)。
▲對於主要目的是退休後生活的客戶,考慮將財富水平轉換為在退休期間能夠被預期的年金收入額。
價值函數(ValueFunction)
圖2概括了我們已經學到的關於人們如何評價損益的大部分内容。價值函數取一個為零的價值作為中間結果,稱為參考點。參考點通常等於現狀(即,目前的財富狀態),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參考點符合個人有理由預期的結果,有時候是因為其他人已經得到了結果。在我們稍後讨論的其他情況中,參考點由問題的構架決定。
3/7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