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到這裡,不是為了謀取生計,而是為了賺錢。”
讨論主題
·樂在其中是交易成功的基本前提
·學習如何扯足幸運的順風帆
·頂尖交易員的特質
·如何處理虧損
·如何處理獲利
籌劃本書的過程中,我曾經徵詢許多交易員的意見:“在倫敦地區,我應該採訪哪一位最棒、最成功的交易員?”有一個名字經常被大家提起,那就是戴維·凱特。
年僅24歲的時候,戴維·凱特就成立了自己的交易公司。當時的資金只有25000英磅。現在,年紀36歲,他是凱特集團公司和凱特經紀公司的總裁,經營毛利成長為數百萬。十幾年前,前來參觀倫敦證券交易所的學童們,絕對沒有想到他們的同學竟然能夠步上這條路。
戴維·凱特講話很文雅,在這種高度競争的行業裡,這顯然不是常見的特質。日常工作中,他經常大聲吼叫幾個小時,承擔數百萬美元的風險。可是,他說話的態度節制而謹慎,語調低沉,給人的印象非常冷靜鎮定,但也正是這個領域内頂尖好手通常具備的素質。凱特的體形中等,身材稍微高於一般人。頭發剪得很短,有點像法國外籍兵團的發型。在一般人的想像中,白手起家的年輕富豪,應該很容易從外表來判斷,但戴維·凱特顯然不是如此。事實上,這些人最不講究外表,因為他們不需要證明什麼。
凱特集團的辦公室位於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附近,走路大約只需要一分鐘的時間。這是一棟80年代之前的小型辦公大樓,辦公室的佈置相當平實。走出二樓的電梯之後,凱特集團的顯著標志指向公司的接待區域,空間相當小,有點像牙科診所。櫃子裡擺著一些男性服飾的“女性化雜志”,以及一些足球與婦女雜志,幾乎看不到什麼金融刊物。
狹長走廊的兩側有幾扇門,凱特的辦公室就在其中一扇門之後。玻璃門上挂著百葉簾,提供了一些隐蔽性。如果辦公室可以反映主人的事業成就,我得到的訊息剛好相反。這不是《華爾街》電影中的那種辦公室。房間很小,擺設簡單而實用,似乎完全沒有“裝飾”的意圖,也不準備“讓人印象深刻”。
一張不起眼而雜亂的桌子,擺著兩台電腦顯示器與兩部電話,桌前的塑膠架上擺著一台碎紙機。除此之外,就是幾張照片,包括凱特與英國女王的合影,旁邊還有一張凱特與巴比·查爾頓的合影。雖然都裝在框裡,但我有一種感覺,這些照片似乎是經過深思熟慮才挂上牆的,或許嘗試在驕傲與冷漠之間尋求某種折衷。這些最簡單而務實的裝潢,洩漏了凱特的一些個性。
背景
“我對於市場的興趣可以回溯到多年以前,中學經濟學課程安排了一段課外教學。我當時大約16歲。我們參觀倫敦證券交易所:那個時候,倫敦還沒有期貨交易所。市場似乎提供一些看起來很容易賺錢的機會,這引起了我的興趣;事實上,一切都是由此開始的。”
“最初,我並沒有做什麼,但這次參觀在我的腦海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學畢業之後,我到了一家會計師事務所;一年之後,我發現自己不適合這個工作。於是,我又開始到處尋找機會,當時的機會遠比現在多。1979年,我找到一家股票經紀商,擔任一般的辦事員。這是一份中學畢業生能夠找到的典型工作,公司叫做史密斯兄弟公司,現在並入美林集團。我是相當有沖勁的年輕人,‘我希望調到證券交易所的場内’,‘對不起,我們現在很忙,目前沒有空缺’,‘我真的想到那裡,辦事員的工作讓我煩死了,實在不適合我’。這樣經過三個月之後,我在一家股票經紀公司找到工作,這家公司叫做基爾伯·艾略特公司。他們給我一個機會,1980年1月,我成為‘藍扣’,換言之,證券交易所内的經紀助理。我一直從事這項工作,後來成為證交所的經紀人,最後又成為場内交易員。”
“就像大多數人一樣,主要的動機是薪水。我們常常聽說這些人如何成功,怎麼賺錢。聽說股票經紀人的住宅何等豪華,如何從股票交易中賺錢,這是吸引我的動機。不久,當我自己也成為股票交易的經紀人之後,我想這是很好的機會:我隨時查詢價格,撮合客戶的交易,但我想自己找些單子,建立自己的經紀業務(代表客戶進行買賣,賺取佣金),這才能創造收入。我希望掌握自己的命運。我不希望只是幫助別人查詢價格而已。所以,我進入辦公室,開始與客戶讨論,希望找一些單子。”
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
“如此經過兩年半之後,我聽到有關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的消息。我竭力說服公司的合夥人買進一個席位。不幸的是,他們說:‘那些身穿花花綠綠夾克的人絕對不會成功的,那套玩意兒不可能在倫敦搞得成’。所以,他們顯然不打算讨論這個話題。可是,我對這方面的興趣很濃,有一天,看到《金融時報》刊登的一個廣告:‘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希望尋找交易人才’。這聽起來相當有趣。我安排了一些面談。沒有人對於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有經驗,因為它根本還沒有成立。對於期貨交易有經驗的人都是一些商品交易員,例如:可可、糖、咖啡與石油。這些家夥的眼睛都長在頭頂上,股票經紀人對他們而言只不過是小兒科。我勉強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薪水較股票經紀人高出50%。我相當滿意。1982年9月,我進入場内,最初留在糖的交易場所,以便吸收一些經驗,然後成為藍扣。”
“在1982年9月,如果你一天能夠賺進200美元,就是超級巨星,如果你一天賠100美元,相當於大的災難。這就是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剛成立的情況----機構有兩個F,我有一個F(譯按:兩個F是指LIFFE,一個F是指LIFE)。我幫客戶撮合單子,想辦法找生意。不久,交易所又引進短期英鎊契約,這是銀行間市場的三個月期利率契約。這段時期内,我有了一些名氣,主要是從事利率的價差交易,交易内容大體上是同時買進與放空不同月份的契約。我建立起了一些經紀聲譽。從操作的觀點來說,客戶知道他們的撮合價格都不錯。這引起了我的興趣,也引起別人對我的興趣。他們看見我的表現,我也開始取得一些大機構的單子。當然,相對於目前來說,那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經過三個月之後,某家我幫他們撮合交易的公司找上我,邀我入夥,薪水加倍,我答應了。這段期間,除了交易自己與客戶的帳戶之外,我們也開始提供造市的服務。這更提高了我們的聲譽,因為我們就代表市場,我們提供市場流動性,也賺取經紀費用。如果我們的買/賣報價是1~3,別人提供的報價是1~4,我們可能說:‘好吧,我們的賣價降為2,’報價是1~2,這對於雙方都有好處。整個情況發展得不錯,客戶也滿意他們取得的價格。如此經過幾年----不僅幫公司賺了不少經紀佣金,交易帳戶的情況也不錯,我抽了不少紅利----我想如果我真的擅長此道的話,就應該自己來。於是,1985年,我成為獨立的場内交易員。”
1/5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